最新消息

總統府「全社會防衛韌性委員會」26日首召開,DSET中心主任杜文苓出任委員

這張圖片的 alt 屬性值為空,它的檔案名稱為 -2024-09-27-4.13.58--1024x679.png
由賴清德總統擔任召集人,總統府三大委員會之一「全社會防衛韌性委員會」26日首召開,本中心主任杜文苓出任委員。圖片來源:總統府Flickr

總統府三大委員會之一「全社會防衛韌性委員會」於9月26日召開首場會議,由召集人賴清德總統親自主持,委員會聚焦民力、物資、能源、醫療、資通五大主軸,國科會科民社中心(DSET)主任杜文苓出任能源及關鍵基礎設施韌性小組委員。

首次會議召開長達四小時,23位委員初次開會即聚焦在當大規模災害發生,台灣社會如何具體整合公私量能,維持社會民生功能及關鍵基礎設施運作,穩定民心、強化韌性成首場會議焦點。

杜文苓表示,台灣要談「全社會防衛」需要既國際又台灣社會的觀點。以台灣來說,有國際協防、才有全社會安全,另外全民也是重要一環,納入民力、讓民眾認定可以貢獻一己之力,也是全社會防衛的關鍵。

在國際方面,杜文苓回應,科民社中心(DSET)正大量投入新興科技與地緣政治的政策分析,希望在地緣政治影響的關鍵時代提供台灣觀點,「讓台灣能參與國際社會的決策,這將會是一種台灣防衛的重要手段。」

且近年國際社會針對台灣國家安全的提問,都能促進我國思考韌性相關政策。舉例來說,如極端氣候衝擊,是否影響我國基礎設施與兵力動員。近來美國國務院《新安全挑戰報告》(Report on New Security Challeges)中即以台灣為例,討論極端氣候事件衝擊下,如何協防台灣。

再如國際媒體和智庫質疑,島國台灣的能源結構與轉型策略,若突遭封鎖,能源系統是否能穩定供給,支撐能源安全等。杜文苓認為,國家淨零戰略如何佈局,能源轉型路徑、電網佈設與在地基礎設施的韌性,這些都不僅是國家該投資哪些技術的問題。

以能源韌性為例,台灣如何在制度面向,加深公民於能源基礎建設中的參與角色?杜文苓認為,提高再生能源比例理應被視為國家安全的一環,例如屋頂光電、社區微電網、提升自發自用比例等措施,分散式提升區域能源自給力,而非單一仰賴大電網的供給,反倒有助於提升國家基礎建設的韌性。

杜文苓表示,「全社會防衛」攸關新型態安全體系的建構,因此他建議政府推動「氣候安全兵推」,利用不同情境模擬不同角色的守備位置在哪,透過良好制度設計,讓社會大眾可以更簡單進入社會安全系統,為全社會防衛盡一份力,「一如我們面對疫情般,人人可以是防疫的貢獻者,也是全社會防衛韌性的貢獻者。」

杜文苓強調,除能源韌性議題外,科民社中心目前還著力於科技供應鏈與經濟安全研究、我國無人機與低軌衛星等國防科技供應鏈考察,以及人工智慧與假訊息防制措施,未來科民社中心也將因應「全社會防衛韌性委員會」的研討需求即時做出政策建議與回應。

圖片來源:截圖自委員會開會直播畫面

分享此文

相關新聞

活動新聞

DSET 邀集歐洲重要智庫於柏林舉辦「台歐科技戰略對話」 

2025 年 1 月 20 日

媒體報導

川普2.0的AI政策大轉向!DSET投書《轉角國際》深入解析

2025 年 1 月 13 日

媒體報導

《美國之音》報導中國軍用5G新應用情境,引述 DSET 研究員評論華為5G設施廣泛於他國建設的隱憂

2025 年 1 月 10 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