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3月29日,科技、民主與社會研究中心(DSET)執行長張智程與DSET團隊,受邀出席哈佛法學院(Harvard Law School)國際研討會「Inflection Point: AI, Economic Statecraft, & National Security」。活動聚焦人工智慧對法律、經濟與地緣政治帶來的深遠影響,並邀集包括前美國白宮與商務部官員等多國政策制定者、學界代表、法律專家及產業領袖,共同探討AI創新、全球治理與國家安全等議題。
本次研討會的主題論壇另邀請美國前國安會技術協調官 Tarun Chhabra 與前商務部副部長 Nazak Nikakhtar 對談,由《晶片戰爭》(Chip War)作者 Chris Miller 教授擔任主持人。Chris Miller 甫於 3月25日應 DSET 邀請訪台,剖析川普2.0下台美半導體與國安新局。

DSET 張執行長就「人工智慧治理的單邊與多邊途徑」(Unilateral & Multilateral Approaches to A.I. Governance)專題,與新加坡政府首席AI政策官員 Ruimin He、美國前商務部助理部長 Kevin Wolf,以及美國國安會前技術與國安總監 Nikita Lalwani 同台對談。與會者就全球監管的分歧、美國出口管制的戰略意涵,以及AI供應鏈的安全等主題探討未來走向。
張智程指出,台灣是全球最先進半導體晶片的關鍵製造基地,具備長期對中技術、資本管制的經驗。他提到:「台灣自三十年前即建置對外投資審查制度,採取所謂『n-1或以上』的原則,防止最先進技術轉移至中國。」張智程亦分析,台灣B2B為主的產業結構,過去十年在美系客戶壓力下,台灣OEM廠商考慮中國作為具成本優勢的製造據點。他強調,台灣必須維持先進製程與研發能量,以鞏固下一世代半導體的技術領先地位。

座談中,張執行長與美、星等國代表辯論單邊與多邊出口管制的利弊。與談人普遍認為,國際多邊管制方可有效限制中國取得先進外國技術,避免中國企業透過非美國技術來源的零組件規避制裁,並體現以外交與價值聯盟為基礎的戰略競爭模式。該討論亦觸及多邊合作面臨的挑戰,包括許多政府不願限制本國企業進入中國市場,且國際多邊協商需時冗長;採取管制行動也需要證據門檻,政府通常傾向趨避風險。張智程特別強調,儘管台灣未被納入瓦聖那協定(Wassenaar Arrangement)等國際協約,仍自願與其標準接軌,此舉展現台灣保持技術領先與彰顯民主價值等關乎國家利益的考量。
在問答環節中,有與會者問及台積電對美國1,000億美元的投資計畫,張智程回應,台美科技企業依賴密切,並強調跨太平洋的科技循環,使台灣能持續擴大客戶基礎、引領AI未來趨勢。張智程補充:「最終,台積電將持續與其最關鍵的盟友合作,而這對台灣的國家利益而言是正向發展。」會末,他也提出對美國的建議:「我們必須共同思考對策,理解產業現況,以及切實可行的方向。」
本研討會由哈佛法學院法律與國際發展學會(Harvard Law and International Development Society)、哈佛法學院人工智慧學生協會(Harvard Law AI Student Association)、哈佛法學院法律與科技學會(Harvard Law & Technology Society)、哈佛國家安全法律期刊(Harvard National Security Law Journal)、哈佛法律與科技期刊(Harvard Journal of Law and Technology)、哈佛國際法期刊(Harvard International Law Journal)、牛津半導體會議(Oxford Semiconductor Conference)以及地緣科技倡議(GeoTech Initiative)共同主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