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025年7月4日,DSET 接待來自美國史丹佛大學「海外學習計畫(Bing Overseas Studies Program, BOSP)」學生代表團,與來自政治、經濟、國際關係、工程與自然科學等多元領域的16位本科生與研究生,就台灣資訊空間現況、假訊息挑戰與民主社會的韌性建構等關鍵議題進行交流對談。
DSET 張智程執行長首先感謝史丹佛大學胡佛研究所教授戴雅門(Larry Diamond)與祁凱立(Kharis Templeman)率團訪台,並與 DSET 長期保持合作,包含今年五月 DSET 經濟安保組受邀至史丹佛胡佛研究所「半導體安全對話」 發表最新報告。
本次交流主題聚焦於:台灣的媒體環境與資訊生態系統、中國對台資訊操弄與影響力擴張,以及台灣政府與公民社會應對假訊息與捍衛數位民主的實務經驗。
DSET 民主治理組組長黃凱紳說明,中國對台灣選舉的資訊干擾具有三大目標:削弱社會韌性、扭曲事實敘事、改變政治認知。他指出,許多操弄內容並不追求事實正確,而是以戰略目的為優先,透過熟悉在地語境的傳播方式,加強滲透與擾亂效果。
針對學生關切的能源安全議題,DSET 指出,台灣能源供應的穩定性與對中國產出關鍵礦物的依賴密切相關。此議題牽涉供應鏈風險辨識與盟友合作,需要跨國資訊共享與政策對接,以提升能源與製造體系的韌性。
對於學生提問台灣智庫在公民社會中的角色,DSET 執行長張智程回應,相較於美國華府成熟且具國際影響力的智庫體系,台灣的智庫發展尚屬早期階段,過去也受限於地緣政治與外交孤立的現實。他表示:「正因如此,台灣的經驗反而在近年成為盟友關注的對象。我們不僅可分享對抗中國資訊戰的策略,也能提出在威權壓力下民主深化的經驗與觀察。」
他進一步指出,台灣民主轉型的過程並非由政府單方面推動,而是由下而上的社會力量與公民參與所驅動。作為立足本地、連結國際的智庫,DSET 也透過與各國重要智庫保持關係或設立海外研究員等方式,持續與全球利益相關者交流,期盼讓更多國際年輕世代理解台灣的多元、自由與堅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