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025年4月28日,德國學術暨政治基金會(Institute for International and Security Affairs, SWP)、德國馬歇爾基金會(GMF)與墨卡托中國研究所(MERICS)共7位智庫學者來訪DSET,就生成式AI治理、無人機供應鏈、衛星通訊、海底電纜安全、半導體出口管制與能源政策等台歐科技戰略合作面向進行交流。
德國學術暨政治基金會(SWP)為歐洲與德國知名外交與安全研究智庫,向總理府及外交部提出外交與安全政策建議與諮詢;德國馬歇爾基金會(GMF)致力於對跨大西洋問題和全球問題進行研究和分析;墨卡托中國研究所(MERICS)則為德國及歐洲最大的專門研究中國的智庫。
DSET執行長張智程於開場介紹時強調,面對中國持續繞過出口管制的策略與灰帶行動威脅,台灣與歐洲盟友應積極建構多邊合作機制,確保關鍵技術供應安全。針對經濟安全與半導體議題,張智程介紹今年年初發表的研究報告 “Walking a Tightrope: Navigating Taiwan-U.S. Semiconductor Security Under Trump 2.0”,其中分析川普第二任期在半導體政策上的可能走向,包括關稅、出口管制、與投資審查制度的強化。張智程指出,台歐之間在對美合作上面臨諸多類似挑戰,雙方智庫也應持續強化交流,以研究相關應對策略。
關於國家安全,在通訊韌性方面,DSET說明,有鑒於烏克蘭戰爭經驗,台灣正積極尋求衛星服務廠商合作,作為戰時的通訊備援,除了持續爭取與Starlink的合作外,歐洲廠商也是合作重點對象,包括目前已在台提供服務的OneWeb、已簽署合作備忘錄的SES;此外加拿大廠商Telesat與亞馬遜Kuiper等衛星系統也是探詢合作對象。DSET 呼籲歐洲智庫也能強化台歐戰時通訊韌性研究,以提升台灣戰時通訊備援能力。
在無人機領域,DSET指出,台灣要生產建構具韌性的無人機供應鏈,將大幅仰賴與歐洲的合作。台灣目前已啟動史上最大國防無人機採購計畫,但在無人機生產上仍面臨價格過高、缺乏國際市場、缺乏部分關鍵零組件等挑戰。有鑒於烏克蘭年產五百萬架無人機的需求,台灣廠商正著重聯繫烏克蘭及周邊廠商,以供應台製關鍵零組件,希望取代中國成為無人機供應鏈大國。DSET 目前正進行台歐無人機供應鏈合作研究,未來也希望與歐洲智庫進一步在這領域上深化合作。
回應歐方對美國盟友關係不確定性的提問時,DSET表示,台灣目前已透過天然氣採購與軍購案等方式回應美方要求,這事實上對台灣也是雙贏選項,因為台灣確實需要、也有意願擴大軍事採購,同時,依據台灣能源轉型策略,未來數年天然氣需求量本就將持續升高,多元化天然氣進口來源也符合台灣利益。但確實,面對美台安全合作不確定因素增多,台灣與歐洲也應擴大合作,如上述在國防安全上的無人機、衛星合作即是當務之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