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新消息

DSET 柏林分享台灣觀點:公私協力應對 FIMI 新趨勢

科技、民主與社會研究中心(DSET)與弗里德里希諾曼自由基金會(Friedrich-Naumann-Foundation for Freedom, FNF)於 2025 年 6 月 23 日在柏林共同舉辦「捍衛民主:打擊假訊息的協作對策(Defending Democracy: Collaborative Approaches to Combating Disinformation)」論壇,並與德國外交政策協會(German Council on Foreign Relations, DGAP)及 DISARM 基金會,一同探討在生成式 AI 興起與資訊操弄持續演進的時代下,如何建立更具韌性的民主體制,並與社群一同對抗跨境資訊威脅。

本次論壇以 DSET 民主治理組所發布的政策報告書《真相韌性:臺灣打擊假訊息的公私部門協作經驗》(Resilience in Truth: Public-Private Collaboration in Taiwan’s Response to Disinformation)為基礎進行討論。該報告聚焦分析台灣公民社群在推動媒體素養、事實查核及資訊操作研究三大領域的經驗,並呼籲建立跨部門合作與技術架構,以應對 AI 驅動的資訊操弄及民主選舉中的錯假資訊威脅。

DSET 民主治理組組長黃凱紳於論壇中發表專題演講,指出複合式錯假訊息已成為全球民主社會面對的重大挑戰,而台灣正處於對抗惡意資訊操作的最前線。雖然仍有諸如機構支持及制度建構不足等方面的挑戰,但台灣目前以公民社會為中心的防禦經驗值得與世界分享。他強調,唯有政府、公民社會、數位平台與國際社群之間的協同合作,才能有效應對持續升級的資訊操弄趨勢。

黃凱紳進一步分享近期資訊操弄的新趨勢。首先是境外社群平台對台灣資訊環境的影響,這些平台在台灣年輕族群中的高度滲透,使台灣資訊韌性受到嚴峻考驗。平台演算法不僅推薦內容,更會放大特定敘事,進而形塑閱聽人的意識形態。雖然政府早於 2019 年即禁止於公務設備中使用這類境外社群平台,但一般民眾使用上並未受限,讓台灣成為境外勢力資訊操弄的高風險區域。

接著,在說明線上假訊息如何轉化為線下衝突的風險時,黃凱紳以英國紹斯波特(Southport)騷亂事件作為例證,並指出台灣已出現類似跡象。他舉例,2023 年底的印度移工事件便是由網路上的錯假訊息引發,最終擴大為抗議活動。

黃凱紳強調,在此背景下,台灣公民社會扮演關鍵角色。台灣的公民社會主要聚焦於三個層面。假新聞清潔劑與放伴協會聚焦於強化媒體素養,台灣事實查核中心、Cofacts、MyGoPen 則主要聚焦於即時的事實査核,而台灣民主實驗室、IORG、杜浦數位安全與台灣人工智慧實驗室則致力於研究與分析資訊操弄案例。然而,面對大量生成式 AI 所產製的內容,這些公民團體明顯遇到資源整合的困境,彼此之間的合作也有強化空間。

對此,DISARM 基金會公關主管 Chris Beall 於會中指出,雖然全球已有諸多政府與組織採用 DISARM 架構以應對假訊息,但在實務上仍存在部門分工不明、協調機制不足等挑戰。他肯定台灣所展現的「快速反應、去中心化、公民驅動」特質,正好呼應 DISARM 倡導的多元參與模式,值得為其他民主社會借鏡。

他也介紹目前在應對資訊操弄上的新發展。DISARM 基金會開發「D-RAIL」,這個工具主要目的是拆解資訊操弄行動的整體流程,並在各個過程中提高操作成本以拖慢攻擊者的速度。他期待未來能與台灣展開相關合作。

本次論壇為全球民主社會在面對資訊戰風險時提供重要對話平台,台灣的實務經驗也在國際社群中獲得高度關注。DSET 期盼透過報告與持續的跨國合作,促進更多具體行動,共同強化民主韌性。

分享此文

相關新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