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DSET 民主治理組組長黃凱紳與海外研究員孫以翔在 2025 年 6 月 26 日於歐洲議會參與圓桌會議發表專題演講,以台灣為例說明境外資訊操弄(FIMI)的新趨勢,包括成為現實威脅、AI 成為 FIMI 的新興場域等;同時探討全球民主國家如何在 AI 人才上展開合作。
這場活動是 DSET 在 Alliance4Europe 首席研究員 Saman Nazari 的組織下,與歐洲議會及對中政策跨國議會聯盟成員、歐洲議會議員 Markéta Gregorová 共同舉辦。該活動於歐洲議會內部舉行圓桌論壇,分享 DSET 民主治理組的近期研究。
黃凱紳指出,境外社群平台已逐步滲入許多年輕人的生活當中,這些平台的演算法受到威權價值的影響,透過娛樂的方式吸引受眾,進而銜接 FIMI 論述(narratives)。黃凱紳引述台灣民主實驗室(Doublethink Lab)與 IORG 的研究說明,台灣的部分境外的社群平台使用者較容易受到威權論述的影響。儘管台灣行政院已禁止公務設備使用這些社群平台,但一般民眾的使用並未受限,這使境外社群平台能持續影響台灣的資訊環境。
他也提到,FIMI 趨勢已從虛擬空間轉向現實威脅。他以英國紹斯波特(Southport)暴動案例,說明虛假資訊如何在短時間內導致社會的動亂,並以台灣之前「印度移工」的集會為例,說明台灣已有出現類似的趨勢。
日新月異的 AI 技術也會遭到 FIMI 的利用。黃凱紳指出,威權國家有兩種利用 AI 技術的可能方式。一種是模型出口,透過審查過的資料訓練 AI,使 AI 模型自帶審查。另一種則是「資料滲透」,以不當資料滲入 AI 模型的訓練資料當中,進而「感染」民主國家的 AI 模型。這兩種方式都會使 AI 受到威權價值的浸蝕,進而成為 FIMI 的重要節點。
黃凱紳表示,面對威權 AI,台灣及其他民主國家應重新評估應對之道。當前 AI 競爭不再只侷限於模型建構,開始拓展至解決方案的開發。中小型民主國家不宜過度執著在技術國族主義的模型競爭思維,應轉向鼓勵發展適合個別國家發展優勢之 AI 政策。此外,應該在出口管制之外,進一步關注來自境外輸入的 AI 解決方案可能造成的風險。
海外研究員孫以翔在活動上也分享近期美國、歐盟與台灣的 AI 人才政策的研究。他指出,美國主要透過 H-1B、CHIPS Act 等制度吸引全球高階技術人才,歐盟則著重於跨國學術與產業的合作,以 ELISE、EIT AI 等倡議建立強化區域整合的 AI 人才網絡。而台灣雖然聚焦於強化在地培育與技術實作,但在國際流動及合作上仍有待加強。
如活動主題「Cross-Border Channels, Cross-Democracy Risks」所示,台灣民主韌性面臨的 FIMI 挑戰並不孤單,而是全球民主國家的共同挑戰。透過分享與交流,台灣能貢獻更多經驗與觀察,與全球民主國家建立夥伴關係,一起應對 AI 與 FIMI 對民主韌性帶來的新挑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