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新消息

DSET 與日本智庫合辦論壇 探討FIMI 對民主的破壞與對策

2025年7月11日,科技、民主與社會研究中心(DSET)與日本笹川和平基金會(Sasakawa Peace Foundation, SPF)、日本網路安全協會/日本事實查核中心(SIA/JFC)於東京共同舉辦「SPF・DSET・SIA/JFC 資訊安全國際研討會」,探討人工智慧時代下,境外資訊操弄(Foreign Information Manipulation and Interference, FIMI)對民主社會所帶來的挑戰及風險。此次研討會匯集日本及台灣的專家學者,從技術、政策及社會角度出發,剖析 FIMI 現象的演化趨勢,並探討在生成式 AI 推波助瀾下,民主國家應如何強化防禦機制、維護資訊環境的韌性。

DSET民主治理組組長黃凱紳在活動開頭進行演講,分享境外影響力行動(FIMI)的最新演進,以及歐盟對於FIMI的看法。他先從假訊息切入,指出「假訊息(disinformation)」的定義著重在資訊的真偽,但管制實務遇到的困難是,片面的真實資訊被拿來進行資訊操弄,若執著於資訊的真偽,政策討論常發生過度傾斜至言論自由辯論的泥淖。

他進一步指出,在台灣,透過跨境平台、媒體、網紅、在地社團等等管道,這些基礎設施放大 FIMI,從內部共鳴這些來自外部的論述。從英國2023年紹斯波特動亂的經驗觀察,未來這些 FIMI 很有可能從線上升級為線下活動,構成社會秩序及公共安全的衝擊。

同時,人工智慧也成為 FIMI 威脅的新節點。集權國家正透過污染公開資料,以及訓練內建集權意識型態的語言模型,將人工智慧打造為資訊操弄的基礎設施。

黃凱紳也分享歐盟在應對 FIMI 方面的新觀點。在面對 FIMI 上,歐盟的焦點已從辨別資訊真偽,轉變為分析意圖、策略、技術與程序(Tactics, Techniques, and Procedures, TTPs)。這有助於避免陷入言論自由辯論的僵局,同時能更專注應對策略性的資訊操弄。

在論壇討論環節,在日本事實查核中心總編輯古田大輔的主持下,黃凱紳博士、游知澔與鈴木涼平就「言論自由」是否成為陷阱、專制國家AI帶來的風險等進行討論,就地緣政治、區域脆弱性以及對FIMI的公私協力進行深度討論。

台灣和日本之間發現許多類似的 FIMI 活動。台灣的公民社會模式具有韌性,但FIMI的複合性質正在快速演變。事實查核固然重要,但必須跟整體應對戰略結合。面對日趨嚴峻的 FIMI 趨勢,唯有深化國際合作、加強資訊交流、建立技術與政策韌性,民主國家方能有效防範威權勢力對資訊空間的操弄。

分享此文

相關新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