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Nikkei Asia》今(14)日報導,台灣無人機產業正積極尋求國際合作,希望成為全球民主供應鏈的一部分,並引述 DSET 研究員賴俊魁的評論。
近年來,台灣大力發展無人機產業,並致力於打造去中國化(de-red)供應鏈,以應對潛在的中國軍事威脅並強化國防戰略。總統賴清德更承諾要讓台灣成為亞洲無人機供應鏈的樞紐。
儘管政府已將無人機產業視為國家優先發展項目,並從多個層面積極培育相關產業,加上台灣自身的科技實力,外界普遍認為台灣已準備好進軍全球市場。然而,產業仍面臨諸多挑戰,必須突破多重障礙。
DSET 研究員賴俊魁表示,若要在國際市場上與中國競爭,台灣無人機產業必須仰賴更大規模的國際訂單,或透過政府增加採購量,以提升生產規模並降低成本。
他觀察到,近期台灣無人機業者已收到來自國際市場的大量詢問,部分潛在訂單規模甚至可達數萬架。然而,他警告,這些需求主要受到全球衝突驅動,「單純依賴這些訂單,對台灣企業的長期投資而言風險過高。」
產業發展挑戰:投資誘因與關鍵零組件瓶頸
《Nikkei Asia》報導指出,漢翔航空高層表示,美國正積極推動供應鏈去中國化,這為台灣無人機產業帶來商機。然而,產業仍面臨投資誘因不足的問題,特別是在研發成本高昂,而無人機銷量難以達到規模經濟的情況下,業者難以投入大量資本。
其中,雲台相機、通信模組及高階晶片等關鍵零組件的發展,因資金有限而成為台灣無人機產業的瓶頸。
國際合作與美台關係變數
美台商業協會(U.S.-Taiwan Business Council)會長 Rupert J. Hammond-Chambers 在接受《Nikkei Asia》訪問時建議,台灣應積極吸引國際頂尖電子製造商加入無人機產業,以強化大規模生產能力,同時減少對政府的依賴。
然而,報導也指出,美國總統川普對台灣的態度仍充滿變數,尤其是在他要求台灣提高國防預算,並威脅對台灣晶片產業加徵關稅的背景下,未來雙邊合作仍需密切觀察。
DSET 表示,將持續研究台灣無人機供應鏈的韌性,並追蹤美國與歐洲在無人機產業的最新國際合作動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