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針對台積電擴大對美投資後續效應,CNN、德國之聲(DW)及法國《費加洛報》(Le Figaro)等國際媒體,在本週廣泛引述 DSET 經濟安保組副組長江旻諺評論。
賴清德總統上週與台積電董事長暨總裁魏哲家共同召開記者會說明,賴總統表示「並未面臨來自華盛頓任何壓力」;魏哲家執行長則強調這項投資是為滿足客戶的「強烈需求」。
CNN:台灣安全局勢非僅依賴半導體產業
針對這項投資是否削弱台灣安全,江旻諺分析,中國對台灣是否採取軍事行動、盟國是否守衛台灣,仍考量各自的地緣政治核心利益,而非僅考量台灣半導體產業。他以 1950 年美國第七艦隊進駐台灣海峽為例,指出當時台灣尚未發展半導體產業,但基於地緣戰略考量,美國仍採取行動保障台灣安全。
德國之聲(DW):TSMC 擴大美國投資的戰略考量
《德國之聲》關注台積電投資效益,江旻諺表示,雖然這項投資「不完全是最合乎經濟理性的選擇」,但卻是「因應全球科技地緣政治的必要調整」。
針對外界對「台灣流失關鍵技術的擔憂」,江旻諺分析,即使台積電海外擴張,台灣本土的半導體生產在可預見的未來仍將保持主導地位:「根據美國目前的建設進度,即使技術推進到2奈米晶片,預計完成時間也在 2027 年至 2028 年之間。轉移最新一代技術到美國是不可行的。」
針對川普的關稅措施,DW 綜整各分析師意見,表示即使台積電擴大投資,台灣半導體公司仍可能面臨川普預計在4月2日宣布的新一輪關稅,但對台積電的直接影響可能有限。江旻諺補充,「因為美國並不直接從台灣進口大量晶片,主要進口的是汽車和消費電子等成品。」
整體而言,針對與川普新政的後續發展,江旻諺提醒,台灣必須對川普的下一步動作保持批判性思考,並積極參與談判。他強調:「無論是拜登的《晶片法案》或是川普的政策,兩者都旨在擴大美國國內製造業」,江旻諺並呼籲台灣應自問:「什麼樣的晶片供應鏈策略最符合自身利益?」
法國《費加洛報》:全球產能需求支持台積電投資
在接受法國《費加洛報》採訪時,江旻諺指出:「台積電董事長暨總裁魏哲家已多次表示,該公司的美國客戶支持公司在美國設廠發展的投資,因為當今全球產能仍然大幅不足,市場需求高。」他補充道,除了在美國建廠外,台積電也正在德國和日本擴展版圖。日前,總統府也已回應表示,企業海外投資須經政府審核,以確保最先進製程留在台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