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新消息

DSET 海外研究員投書《外交家》——解析川普 2.0 時代美台防禦局勢

美國總統川普第二任期的防禦政策,正在重塑美台軍事合作與戰略支持。DSET 海外研究員張紘綸於國際知名媒體《外交家》(The Diplomat )發表最新投書,以 〈不確定性與戰略轉變:川普 2.0 時代的美台防禦合作〉 為題,分析軍售(FMS)、軍事融資(FMF)、總統撥款權(PDA)與台灣無人機產業的發展,探討美國軍援政策變動對台灣防禦戰略的影響。

美國軍售與軍事融資的延遲與財政壓力

文章指出,台灣等待價值 219.5 億美元的美國軍售,其中 72% 來自川普首任期。然而,多項關鍵武器交付已延遲超過四年,影響 F-16V 戰機、HIMARS 火箭系統、MQ-9B 無人機等防禦規劃。川普政府近期發布 90 天軍援凍結令,雖台灣獲得豁免,仍可能面臨軍售條件與資金配置變動。

國防部長海格瑟斯(Pete Hegseth)與國防部政策次長提名人科爾比(Elbridge Colby)均強調,美國不應再無條件補貼盟友,並建議台灣提高國防預算至 GDP 10%。此舉顯示美方正調整對台軍事合作的財務框架,可能要求台灣承擔更大財政壓力,甚至影響未來軍售與軍事援助模式。

總統撥款權機制的不確定性與美軍售調整

拜登政府時期,台灣透過總統撥款權(PDA)機制多次獲得快速軍援,包括 2023 年 7 月、2024 年 9 月及 12 月的軍事援助計畫。然而,川普政府強調「美國利益優先」,國防部長海格瑟斯表示,美軍備需求將優先於盟友,未來 PDA 軍援可能縮減或終止。

五角大廈目前正在檢討軍售政策,這可能進一步影響台灣獲取 F-16V 戰機、HIMARS 火箭系統等關鍵裝備的時程,壓縮防禦現代化進度。美方對軍售與軍援的調整,使台灣必須重新評估國防資源配置,並尋求其他軍事合作夥伴,以降低對單一來源的依賴。

台灣無人機產業發展的挑戰

在軍援體系變動的同時,台灣也面臨防禦自主發展的挑戰──尤其是在無人機產業方面。隨著現代戰場對無人機(UAV)技術需求提升,台灣的「整體防衛構想(ODC)」將無人機發展列為戰略重點。然而,目前產業仍高度依賴進口高端感測器與安全通訊模組,美國軍售(FMS)延遲、PDA 軍援不確定性及 FMF 可能變動,皆增加了取得美方技術的難度。未來,無論是 MQ-9B 無人機的採購,或其他軍用無人機的發展,都可能受到更嚴格的審查與條件限制。

為應對挑戰,台灣政府正推動「民雄航太暨無人機產業園區」,強化供應鏈自主性,並加速「騰雲」無人機計畫,以提升導航與匿蹤能力,減少對外部技術依賴。此外,台灣也正積極尋求與歐洲、日本等盟國在無人機技術上的合作,以降低對美方技術與軍售的單一依賴,確保產業穩定發展。

美台防禦新局下的戰略應對

DSET 海外研究員張紘綸表示,相較於拜登政府強調的快速回應與區域穩定,川普的政策明顯不同。他指出,川普政府的防禦政策轉向「交易化與盟友自立戰略」,將影響台灣的國防自主與軍事合作。在美國軍售政策調整的背景下,台灣需採取更務實且多元的防禦策略,包括提升國防預算,以確保軍購資金穩定;強化與歐洲、日本等盟國的軍事合作,降低對美國的依賴;深化與美方的防禦對話,以確保軍售與軍援機制的穩定運行,避免因政策變動影響台灣的防衛戰略。

文章認為,面對川普政府的軍事政策轉向,台灣應強化國防自主,並積極拓展國際防禦合作,以應對可能出現的新情勢,確保戰略穩定與長期安全。

完整文章已刊登於 The Diplomat,邀請國內外專家學者共同探討美台防禦合作的未來發展。

分享此文

相關新聞

媒體報導

DSET研究員投書《端傳媒》,倡台灣政府與台積電、美政府建立「製造優先陣線」,對台積電海外投資課稅,所得用於擴大對美軍事、能源採購

2025 年 3 月 28 日

活動新聞

美國企業研究院(AEI)拜會 DSET 探討台灣國安防衛戰略

2025 年 3 月 28 日

媒體報導

DSET 投書《上報》,回應博明《沸騰的護城河》建議,解析台灣國防戰略新局

2025 年 3 月 28 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