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紐約時報》於4月2日公告美國徵收關稅隔日,報導並訪問DSET海外研究員何明彥,就外界關注其中對台部分、半導體連結與後續影響,引述 DSET 評論。
美國政府近期關稅公告雖不涉及半導體產業,《紐約時報》認為,不對晶片產業課徵關稅的決定,並不意味著未來不會針對台灣或其他地區(包括另一主要晶片來源國南韓)採取行動。台美之間的晶片貿易受地緣政治因素影響頗深,自川普上任以來,此關係明顯轉向交易型模式(markedly transactional shift)。
「這就是當前全球晶片供應鏈的現實。」DSET 海外研究員何明彥表示,即使是台積電在亞利桑那廠生產的晶片,在到美國消費者手中之前,也必須離開美國進行封裝。「目前在亞利桑那製造的任何晶片,都必須在返美前離開美國一段時間。」這也意味著,若美國政府日後欲對半導體徵收關稅,增加的成本將可能由美國消費者吸收。
這類現象是因為半導體製造供應鏈既全球化又高度專業化,任何包含半導體的產線跨足各地,無法輕易辨明產地。「很少有半導體直接進口到美國;大多數都被整合到最終產品中,」蘭德公司(RAND Corporation)技術分析高級顧問 Jimmy Goodrich 表示。華盛頓彼得森國際經濟研究所(Peterson Institute for International Economics)資深研究員 Martin Chorzempa 也補充道:「這比說『我們要對鋼鐵徵收關稅』複雜得多。」
4月6日,我國賴清德總統表示,台灣已組成談判小組,由行政院鄭麗君副院長領軍,成員包括國安會、經貿談判辦公室、行政院相關部會,以及學界、業界。除了增加對美採購與投資,談話也聚焦建構台美雙方公平貿易基礎,如非關稅貿易障礙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