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在美國總統川普宣布暫緩對等關稅政策前夕,《華盛頓郵報》與《法新社》於4月9日報導並引述DSET海外研究員何明彥評論,分析對台灣產業可能造成的衝擊。
國際經貿局勢再次出現重大變化。川普今天宣布,將暫緩對有意與美國展開談判的國家實施對等關稅,在此期間僅徵收10%的對等關稅;同時,針對中國對美的報復性關稅措施,他則決定將關稅提高至125%。
與此同時,賴清德總統以「深化台美經貿關係的路徑圖」為題投書《彭博社》,強調台灣將透過降低台美關稅、擴大對美採購與投資,以及排除非關稅貿易障礙等行動,回應川普的對等關稅政策。
在接下來90天的關鍵談判期間,華府對半導體豁免規定是否調整,以及其後續政策走向,備受關注。
儘管目前對等關稅尚未直接適用於半導體產業,但《華盛頓郵報》報導,對晶片的豁免可能無法阻止其對供應鏈下游造成影響。
何明彥受訪表示,一塊晶片在其整個生命週期內可能會被運往多個國家進行製造、封裝和組裝,因此針對半導體的豁免政策其實並沒有發揮作用。
《法新社》報導則關注對等關稅對台灣廠商的影響,指出已有美國客戶要求台灣廠商延遲出貨或降低價格,甚至考慮是否將產能遷移至美國本土。
對此,何明彥認為,即使台灣企業選擇赴美設廠,其生產所仰賴的進口零組件仍無法完全迴避關稅衝擊。何預測,台灣廠商將持續觀望國際局勢,並降低營運成本,直到「災難結束」。
中華經濟研究院院長,同時也是DSET副主任的連賢明則表示,美國希望透過提高關稅來讓其他國家坐上談判桌,促使他國購買更多美國商品和服務。
川普此波對等關稅政策不僅撼動台灣關鍵產業,也預示全球經貿與政治格局的可能重構。DSET將持續追蹤此政策演變及其對台灣與國際供應鏈的影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