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美國近期片面撕毀《資訊科技協定》(Information Technology Agreement, ITA)承諾,準備對資通訊產品單方面施加關稅,引發外界對其科技競爭力與全球戰略地位的深刻憂慮。DSET政策分析師方怡然(Cathy Fang)近日投書《外交家》(The Diplomat),深入解析美國撕毀ITA承諾所帶來的經濟與戰略衝擊,指出此舉恐破壞全球科技創新仰賴的跨國合作生態系,反而削弱美國多年累積的技術領先優勢。
川普於4月2日宣布新的關稅政策,實質上使美國脫離ITA的多邊合作框架。儘管美國海關與邊境保護局(CBP)於4月11日宣布對智慧手機、個人電腦、伺服器及半導體等部分ICT產品給予關稅豁免,但涵蓋範圍僅限20項,遠低於ITA所列的201項產品。此外,美國也將對半導體啟動國家安全貿易調查,進一步加劇市場的不確定性。
方怡然指出,ITA自1996年生效以來,涵蓋從半導體與電腦到先進醫療設備、GPS系統等眾多ICT產品。根據世界貿易組織(WTO)報告,1996至2016年間,ITA成員國的ICT產品進口價格平均下降66%;相較之下,未參與國家則仍面臨高達45%至87%的關稅負擔。
簡言之,ITA的零關稅機制不僅促進技術創新與研發,也降低了ICT產品的取得門檻,對於縮小數位落差與促進經濟成長均產生顯著助益。
然而,方怡然亦強調,川普推行的對等關稅政策,設定10%的基礎稅率,並對來自東亞與東南亞製造中心的產品課徵30%至45%的高關稅,明顯背離ITA所倡導的多邊主義精神。此舉不僅損及美國長期以來仰賴自由貿易維持的經濟優勢,最終更可能造成數千億美元的經濟效率損失,並削弱產業研發與技術創新的能力。
此外,白宮於4月4日另行公布新規範,規定ICT產品中若美國原產成分(US content)占比超過20%,僅需對其餘外國成分部分課稅。儘管該政策意在提升國內生產比重,但由於成分計算方式模糊,加上海關規範不清、審核流程冗長,導致企業對實務操作感到困惑,整體政策也因此充滿高度不確定性。
方怡然進一步指出,美國目前的關稅政策試圖在振興本土製造業與增加政府財政收入之間取得平衡,但實際上卻阻礙了高科技產業的正常運作。短期內,企業被迫吸收成本上升帶來的壓力;長期則恐減少在GPU、AI基礎設施等關鍵領域的研發投入,進一步削弱美國的科技競爭力。相對而言,中國則透過大量國家資助積極強化其製造與研發實力,預估其ICT市場自2024年至2032年將以每年10%的速度成長,總值可達1.4兆美元,展現出強勁的產業擴張動能。
方怡然總結指出,雖然關稅政策的初衷在於振興國內製造業,但實際上卻正在破壞科技創新所仰賴的全球合作生態。美國應審慎衡量保護主義與自由貿易之間的長期利弊,避免陷入自我孤立的陷阱,將全球科技主導權拱手讓給新興強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