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新消息

《經濟學人》(The Economist)報導引述DSET國家安全組副組長評論台灣無人機國際競局

台灣正積極發展本土無人機產業,目標成為「全球民主國家無人機供應鏈的亞洲樞紐」。《經濟學人》(The Economist)報導,台灣打造的「非紅供應鏈」正有助於強化國防實力並推動出口,同時引述DSET國家安全組副組長張紘綸(Hong-Lun Tiunn)的分析評論。

報導指出,台灣擁有製造各式無人機的技術能力,從烏克蘭戰場上常見的小型自殺無人機,到能從移動中的軍艦起飛、可耐強風的複雜偵察無人機,皆能設計生產。

然而,台灣目前面臨的主要挑戰並非技術瓶頸,而是生產規模的限制。經濟部官員表示,台灣電子製造商必須積極拓展國際訂單,方能擴大產能、提升競爭力。

美中地緣政治緊張局勢為台灣業者提供了機遇。美國已禁止軍方及聯邦機構使用中國製無人機,並考慮擴大禁令範圍;中國則對多家美國無人機企業實施反制制裁。

為協助本地產業開拓市場,我國政府除擴大軍方採購外,也成立了「無人機海外商機聯盟」,協助業者爭取國際訂單。

不過,DSET國家安全組副組長張紘綸受訪時提醒,台灣業界應關注另一潛在競爭對手——烏克蘭。烏克蘭目前每月消耗數千架無人機與俄羅斯作戰,已證明其產品具備強大實戰能力,且宣稱國內產能已達每年5百萬架。「台灣內部已有辯論,是否應直接採購並儲備烏克蘭無人機。」張紘綸指出。

報導亦提到,過去美國政府皆鼓勵台灣發展無人機產業,作為因應中國封鎖或入侵的戰略準備。隨著川普重返白宮,台灣部分企業也調整策略,積極配合「讓美國再次偉大」(MAGA)政策,規劃將部分關鍵生產環節移至美國,以強化在美國市場的競爭與合作空間。

DSET 於報導發表後表示,DSET 持續訪查台灣無人機供應鏈,研究台美、台歐無人機供應鏈強化。隨著烏克蘭內部對解除對無人機出口管制、以無人機產業作為重振戰後經濟重心、預告將年產五百萬架無人機等討論持續加溫,部分台灣廠商確實憂心後續競爭效應,但也有台灣廠商將其視為擴大零組件出口的機會。DSET也將在後續報告中持續調查台灣與烏克蘭在無人機合作上的後續動態。

分享此文

相關新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