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新消息

德媒《Das Erste》報導引述DSET永續韌性組組長評論核電除役議題

今年5月17日,台灣目前唯一仍在運轉的核三廠2號機營運許可即將到期,面臨除役命運。與此同時,立法院內部也出現針對延役法規的攻防,在野黨正推動修改法令,試圖放寬核電廠延役的申請期限。

德國公共電視台《Das Erste》近日專題報導此一爭議議題,引述DSET永續韌性組組長呂采穎對台灣核能政策與能源安全的評論,並實地走訪核三廠所在的恆春鎮。

報導呈現當地居民對核能安全的疑慮,以及政府推動再生能源政策時遭遇的進度瓶頸,帶出台灣邁向「非核家園」政策下的社會分歧與技術挑戰。

在台灣高度依賴進口能源的背景下,部分論者主張應保留核能作為戰時備援方案。《Das Erste》報導指出,儘管中國可能切斷我國煤氣供應,但核能的供應鏈同樣存在風險。呂采穎表示:「關鍵問題是,我們是否能在危機爆發前取得新的燃料棒?」

此外,台灣核能產業長期以來已逐漸式微。核電廠現有儲存設施已近飽和,台灣亦尚未建置最終處置場,難以容納新燃料棒。呂采穎進一步指出:「從建設儲存設施所需時間與成本來看,台灣在短期內要重啟核能之路會非常困難。」

面對能源安全、地震風險與地緣政治的多重挑戰,該報導凸顯核能政策不僅是技術問題,更涉及能源儲備、風險評估與社會溝通等面向。

《Das Erste》總結指出,台灣政府雖未完全關上核電之門,但重新啟用核能似乎仍遙不可及。

分享此文

相關新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