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新消息

《德國之聲》報導引述 DSET 能源韌性組組長評論台海封鎖時用電

隨著四月初中國於台海周邊進行軍事演習,以及每日入侵防空識別區等干擾行動,外界越來越關注一旦台海局勢升溫甚至遭封鎖時台灣如何保障能源安全的問題。尤其台灣高度依賴液化天然氣(LNG)與其他能源進口,因而必須面對中國海上封鎖的壓力。

近日德國之聲(Deutsche Welle)訪問 DSET 能源韌性組組長呂采穎,引述 DSET 現正進行中的能源安全研究。針對輿論關注戰時台灣的天然氣儲量天數,DSET 能源韌性組根據台電公開資訊與可預期的戰時用電需求減少,DSET 推估若在與其他戰略能源儲量及再生能源等協同利用發電的策略下,台灣目前的液化天然氣儲量,面對封鎖情境時至少可維持達 40 天。

呂采穎進一步說明,此一估算利用農曆春節的「初二情境」,也就是台灣全年因工業生產停擺、全台用電量降至整年度最低的時期。DSET 依此需求情境,模擬戰時情況下的用電量。基於國安考量,台灣政府一直未能公開戰時用電需求評估,因此該推估模型,僅能利用現有公開資訊裡最接近戰時情境的推估條件。

「根據我們的推估,封鎖期間的能源供應將以燃煤發電為主力,太陽能發電減弱時,再以燃氣機組輔助供應。」呂采穎於受訪時表示,若透過適度限制特定工業部門的用電需求,整體能源儲量能支應的發電天數也有機會進一步延長。

面對潛在的能源缺口,國內重新啟動核電的呼聲再起。該篇報導指出,政府持續推動「非核家園」政策,預計於今年五月關閉最後一座運轉中的核電機組。與此同時,立法院內部也出現針對延役法規的攻防,在野黨正推動修改法令,試圖放寬核電廠延役的申請期限。根據經濟部統計,目前核能僅占全台電力供應不到 3%。

對此,呂采穎提醒,即便台灣重啟核電,但核電使用於戰時的風險同樣不可忽視。她以烏克蘭戰爭為例指出,當地核電廠曾成為俄軍重要攻擊目標之一,顯示核設施在衝突期間,具有高度戰略與安全風險。此外,台灣若要為平時電力需求而重新啟動核能,仍須考量重啟可能面臨的時間成本、燃料儲存池的空間限制、核廢料處置的社會溝通成本等,也須正視台灣位於地震頻繁與地緣政治高度敏感的風險事實。

分享此文

相關新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