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DSET 執行長張智程博士今(2025)年三月接受日本資誠(PwC)集團專欄訪問,由兩位專家內村公彥執行董事、吉田知史經理,共同討論台灣半導體戰略的最新動向,以及日本企業應追求的成長策略。
名列全球四大會計事務所之一的資誠(PwC)集團長期關注半導體策略, 日本資誠 於其網站開設專欄, 定期分析產業趨勢、科技發展、經營課題等最新資訊解說,以及與專家或學者進行對談,提供讀者最新的產業動向、專業見解和實務經驗。
面對「經濟安全保障時代」的台灣
川普政府自第一任期內即從安全保障的角度,重新檢視所有經濟活動。日本資誠(PwC)集團在訪問中提出,經濟安全保障包含「守勢」和「攻勢」兩個面向:川普 1.0 特別以「守勢」戰略為導向,追求與中國供應鏈的脫鉤,不僅對美國,也要求友好夥伴重新檢視與中國的經濟關係。
在上述情況下,台灣的半導體產業受到了極大關注。針對台灣如何應對,張智程執行長認為,台灣的應對可大致分為兩部分:首先,2022年修正「國家安全法」、明確定義了「國家核心重要技術」概念。其次,台灣也在 2022 年修正了「兩岸人民關係條例」,包含台企對中國進行技術轉移或投資時的審查機制。藉由這次修正,台灣當局能夠積極介入並加強取締中國對台灣高階人才的挖角,以及以技術獲取為目的的據點設置。
日本資誠(PwC)集團認為,在「攻勢」經濟安全保障方面,川普第一任期致力於產業政策的重建,希望讓最先進的半導體製造和研發回歸美國。在此類趨勢如拜登政府通過《晶片科學法》(CHIPS),促進半導體企業擴大對美投資。
張智程執行長認為,這對台灣的影響相當大:繼美國後,日本和歐洲也強烈意識到半導體製造的戰略重要性,試圖吸引台灣的半導體企業在地生產。這也顯示,台灣將半導體重新定義為不僅是商業產品,而是在國安保障和經濟安全保障上扮演重要角色的戰略物資。
訪問中針對台美關係也提及,儘管美國現任政府以關稅為談判條件,今(2025)年三月台積電大幅擴大在美投資也是台灣新發展的第一步;在鞏固與美相互依存之際,台灣也考慮經濟合理性和成本效益,尋找保護台灣安全保障和現有國際地位的最佳平衡。
以台灣迄今對中國採用N-1政策為例,張智程執行長表示,N-1政策只規定在「兩岸人民關係條例」中。對中國以外的國家,則仰賴經濟部與企業之間的默契。但從經濟安全保障的觀點來看,今後可能也會適用於他國。今(2025)年 3 月,在立法院質詢中,國家發展委員會劉鏡清主委表示,N-1政策的適用範圍不限於中國,也適用於對美國的投資,顯示台灣的科學技術戰略確實正在發生政策性變化。
台企對美投資的戰略意義與日本策略
談及台灣半導體企業投資美國的根本原因,張智程執行長認為,若台灣半導體產業與美國矽谷建立緊密合作,便可期待形成新的供應鏈。關於AI、雲端運算、量子運算等所有影響人類文明的新興技術,美國企業確實處於領先地位;台企擴大對美投資,將促進與這些技術平台和AI企業等應用端的更緊密合作關係。
另一方面,保護全球化所生的台灣半導體生態系統,也符合包含美國在內的各國利益。因為半導體製造仰賴數千供應商、優秀專業人才,以及基於多年經驗構建及維持製造生態;在短期內,基本上不可能全數移轉至他國。
如果台灣的半導體產業失去全球性優勢,中國取得主導權的可能性就會提高。諸如 AI、雲端運算、量子運算等次世代技術,皆是美中霸權爭奪的關鍵要素;若台灣提供的先進晶片供應不穩,對台灣和西方國家來說都不是理想的未來。
針對日本半導體產業的課題,兩位日本專家分析,半導體晶片組以10年為單位,標準化和客製化將成為未來趨勢。部分日本國產半導體製造商在北海道建設工廠,以專用多品種產品及時符合不同需求。以日本的強項汽車產業為軸心,開拓市場便是有效的戰略。
另一方面,在九州與台灣的代工企業共同整備生產,並以無人機等標準化應用市場為目標。目前,無人機產業由中國企業寡占,但如果日本、台灣、美國達成協議合作,就有可能形成中國製以外的無人機市場。
無人機對台灣而言也至關重要,如去(2024)年9月經濟部新設「台灣卓越無人機海外商機聯盟」這個企業合作組織。針對台灣的目標,張智程執行長指出,台灣受限於海島被封鎖可能性,故在境內確保無人機生產供應鏈是當務之急。
面對目前中國商用無人機席捲市場,台灣中小企業的製造成本高出3到10倍,競爭困難。當被論及九州生產據點的定位,兩位日本專家分享,日本也有許多無人機中小企業;利用九州的生態系統集結這些技術,對台日都具備戰略利益。
內村公彥董事特別指出,曾任日美半導體協定談判代表的牧本次生先生(2025年5月起就任資誠顧問)也認為「日本在應用市場掌握主導權很重要」,特別是機器人產業應為日本核心國家競爭力。
這類成果也仰賴在其他領域達成量產的可能性,如地方醫療等,利用日本研發結合應用,再與台灣 EMS 企業等合作、擴大規模,帶入美國市場,突顯日台構築雙贏的重要性。張智程執行長也同意,在去全球化的脫鉤趨勢下,台灣加強與日本的合作,構築不過度依賴中國的供應鏈,也有利於日台日各自發揮優勢,不僅完善產業互補,也共同加強台海安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