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新消息

《彭博社》報導台灣無人機產業發展,並引述DSET研究團隊評論

在中國對台軍事威脅持續升高的背景下,《彭博社》報導台灣在推動無人機防衛能力上正面臨結構性挑戰,並引述DSET研究團隊評論。

《彭博社》指出,儘管台灣擁有台積電與鴻海等全球頂尖的電子製造業者,但其對無人機產業的投入相當有限,使得整體發展仍高度仰賴新創企業。

負責國防科技研發的中科院表示:「下一場戰爭將是無人機之戰。」目前台灣軍方約有1,000架軍用無人機,面對解放軍可能擁有的數萬架規模,明顯不足。

報導提及,台灣建構無人機部隊的行動始於2022年2月普丁入侵烏克蘭數月後。前總統蔡英文當時推動組建「無人機國家隊」,鼓勵島內尖端技術人才投入,力圖在短時間內迎頭趕上。至今已有超過200家企業加入,其中一些更在烏克蘭戰場上測試成果。

DSET國家安全組副組長張紘綸接受《彭博社》訪問指出,大型無人機能協助及早偵測解放軍入侵跡象;其他無人機則可執行「神風特攻」或電子戰任務,干擾解放軍艦艇的無線電通訊。他補充,小型無人機在敵軍登陸後,則可如烏克蘭對俄軍所做,投擲炸彈或手榴彈。

報導也指出,台灣無人機產業在晶片設計、關鍵零組件與感測模組方面多仰賴中國供應,部分業者因政策限制轉向以色列等國採購雲台相機,導致成本提高逾十倍。為強化供應鏈自主,台灣政府自2023年起推動軍用無人機「去紅化」採購政策,首波總額2.12億美金,並正啟動第二輪採購。

此外,隨著中國限制無人機零組件出口,美中科技競爭反而為台灣帶來契機。台灣已開始向波蘭、德國與捷克等國出口。

「若台灣零組件能拓展至歐洲市場,將可帶動國內無人機產量提升。」DSET政策分析師方怡然指出,這會進一步壓低零組件成本,從而帶動整體無人機產業的成長。

DSET即將於6月發布台美無人機合作政策報告,該報告深入訪談台灣無人機供應鏈中具關鍵角色的利害關係人,探討台美雙方在無人機研發與製造的合作機會。

分享此文

相關新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