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隨著無人機快速成為現代戰爭中不可或缺的作戰工具,台灣正積極加快本土無人機產業的發展,以因應潛在的軍事衝突。美國科技媒體《Wired》近日專文報導DSET所發布的無人機政策報告《民主之翼:台美無人機非紅供應鏈合作藍圖》,並於訪談中探討台灣當前面臨的產業挑戰與政策選項。
報導指出,根據DSET最新研究,雖然台灣設定於2028年前每年生產18萬架無人機的目標,但台灣近一年實際產量仍不足1萬架,顯示產業在市場與制度層面皆遭遇結構性瓶頸。
DSET政策分析師方怡然指出,台灣無人機量產的主要阻礙包括高製造成本、國內採購不足,以及外國政府訂單有限。儘管台灣具備先進的半導體與電池技術,但目前尚未針對無人機應用開發專用晶片,而電池供應鏈亦高度依賴中國關鍵礦物。此外,包括雲台與光學感測器等核心零組件,仍需自盟國進口,進一步推高整體製造成本,降低國際競爭力。
方怡然補充,目前台灣無人機業者多數使用Qualcomm與Nvidia等廠商的通用晶片,這些產品並非針對無人機設計,價格亦遠高於中國製晶片,有時甚至高出十倍。
報導分析,這導致台灣無人機產業陷入兩難局面:台灣企業若未獲得足夠訂單,無法擴大產能、降低成本;但若成本居高不下,就難以爭取更多訂單。
為因應現況,DSET提出多項政策建議,呼籲台美雙方強化戰略合作。截至目前,尚無台灣廠商納入美國國防部的「藍名單」(即可信任無人機供應商清單),錯失與美方建立穩定採購關係的機會。DSET呼籲美國應更積極支持台灣本土產業,納入其軍事採購體系,並至少取消對台灣無人機的關稅障礙。
此外,DSET也建議台灣應制定更清晰的發展藍圖,釐清需要的無人機性能及其實現路徑。
報導最後指出,儘管台灣正面臨嚴峻的軍事與產業挑戰,但參考烏克蘭的經驗仍帶來啟發。方怡然表示:「烏克蘭三年前根本無法想像擁有這樣的產能,但當生存意識被激發,基輔成功建立了全球最令人讚嘆的本土無人機產業。」
她強調:「因為我們目前尚未進入戰爭狀態,但即使處於和平時期,也不能低估台灣的潛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