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新消息

DSET能源韌性組組長接受《央廣》德語組專訪,解析台灣戰後能源政策演變與外交意涵

DEST 能源韌性組組長呂采穎博士日前接受中央廣播電台德語組訪問,分享於荷蘭馬斯垂克大學所進行的博士論文研究。其論文中爬梳台灣的電力系統從日治時期所奠基的水力發電自給系統,在二戰後逐步轉向由火力發電作為基載,並在1960年代起開始出現對進口化石燃料的依賴,指出台灣的能源選擇之所以出現這樣的轉變,並非單只是經濟成本考量,而是深受到當時鐵路、港口等基礎設施的同步擴張、石化工業的發展與美援的深遠影響。

論文從長歷史觀點分析台灣的能源選擇與政策,凸顯台灣特殊國家地位和外交處境,如何影響其能源政策的發展。以1970年代台灣所經歷的外交與兩次石油危機為例,台電當時向美國購買煤炭的計畫,以及選在沙烏地阿拉伯展開台電規模最大的對外技術援助計畫,以換取穩定的石油出口與兩國間的友好關係,皆展現了能源貿易如何同時具備能源安全與外交意義-近期的台美貿易也是其中之一例(詳細可見能源韌性組在轉角國際的投書)。

DSET能源韌性組持續關注台灣如何在未來仍然會有一定程度仰賴進口化石燃料的情況,輔以當前強調降低對中國製造的依賴與提升供應鏈韌性的前提下,如何兼顧能源安全與淨零轉型目標的發展。目前已經發表兩篇研究,分別是與英國智庫CSRI合著的《建立具備韌性的太陽能光電供應鏈:台歐第三代太陽能技術的策略合作研析報告》,探討台灣在第三代太陽能技術上的策略性優勢,以及在台歐合作下,台灣如何能成為歐洲在市場與技術上的重要合作夥伴;以及《氣候變遷與基礎設施韌性:臺灣半導體產業水資源與電力使用分析報告》,針對台灣半導體產業的水資源與電力使用安全問題,分析先進製程廠商對台灣水電系統之衝擊,以及晶圓廠所在區域資源調度分配和氣候風險差異之重要性。

分享此文

相關新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