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新消息

DSET 執行長接受法國蒙田研究所專訪 分析地緣政治下台灣半導體戰略

在地緣政治因素影響力提升,各國政府紛紛以政策強化供應鏈安全,追求「戰略自主(strategic autonomy)或「戰略不可或缺性」(strategic indispensability)。DSET 張智程執行長接受法國蒙恬研究所(Institut Montaigne)專訪表示,台灣的半導體與資訊製造產業,從未以此類立場自我定位,卻在全球價值鏈中持續發揮關鍵影響力。

張執行長指出,台灣半導體的優勢建立在 1970 年代以來與客戶緊密合作、靈活製造的商業模式,台灣是一個以客戶代工(contract manufacturing)為核心的硬體生產生態系:「我們不是以『美國優先』(America First)或『歐洲主權』(European sovereignty)為邏輯制定策略,而是與政府和產業之間建立一個共識:客戶優先(clients-first)。」

他進一步說明,台灣是將「能否為客戶創造不可取代的價值」,視為產業是否真正不可或缺的核心標準。張執行長也提醒,在全球進入「科技地緣政治」的新時代,各國開始以經濟安全名義強化產業政策,台灣也應提出自己的戰略敘事。

在談到台灣如何在全球AI供應鏈中保持核心角色時,張執行長指出,從電子錶、個人電腦到智慧手機,台灣製造業始終緊貼技術趨勢,靈活轉向具市場價值的新客戶。「三年前,整個台灣供應鏈還圍繞在 Apple 生態系,如今已迅速轉向支援 NVIDIA 等 AI 晶片領導廠商的硬體需求。」這種與「世界冠軍級客戶」同步調整策略的能力,是台灣代工模式的長期優勢所在,更展現台灣半導體供應鏈的高整合能力。

對於歐洲希望透過《歐盟晶片法案》(EU Chips Act)推動再工業化的努力,張執行長認為,台灣可望成為歐洲的重要合作夥伴與矽火種(silicon catalyst)。他建議,除了一次性的補貼措施,歐洲也可考慮引進針對外資製造企業的長期租稅減免方案等。除了吸引外資與提供補貼外,更應設計長期有效的稅務誘因,吸引像台灣這樣的製造型企業深度布局。

張執行長也指出,台美間頻繁的人才流動與文化互通,是雙邊生態系成功整合的基石。相較之下,歐洲與台灣之間仍缺乏足夠的人才循環。他認為,歐洲可主動派遣年輕專業人才赴台受訓或實習,熟悉產業文化與語言,培養具備雙向視野的橋梁型人才:「這些具有歐台雙重經驗的人才,未來將成為促進台灣企業在歐洲投資落地的關鍵角色,也有助於歐洲建立符合本地特色的製造文化與制度基礎。」

在全球供應鏈正經歷重構之際,台灣並未尋求主導,而是以靈活適應與專業服務穩固其國際地位。張執行長強調,台灣的未來策略不在於模仿政策語彙,而是提出契合自身生態系的新定義:「以製造服務為核心的戰略價值」。

分享此文

相關新聞

資訊公告

2025 年 8 月 1 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