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月16日外媒《日經亞洲》(Nikkei Asia)獨家專訪環境部長彭啟明,評論台灣氣候政策,其中並引述國科會科學、民主與社會研究中心(DSET)研究員、永續韌性組組長呂采穎評論。呂采穎表示:「台灣二次能源轉型的關鍵在於財務支持。在COP29即將召開之際,台灣政府應優先解決如何將2026年將開徵的碳費,變成推動能源轉型的資金來源。」
今年十月初,在歷時一年多討論後,台灣終於抵定碳費費率為新台幣300元(約9.31美元)。環境部長彭啟明在專訪中回顧,賴清德政府上任後,環境部目前規劃台灣的氣候政策,包含:
(一)2050年台灣淨零排放目標已在去年寫入《氣候變遷因應法》;(二)進一步加嚴國家減量的中期目標——重新設定更有野心的國家自訂減量目標(NDC),將2030年減碳目標從24%、提高至25%至28%,並同步制定2030年後到2035年前的中期減碳路徑;(三)2025年台灣將有近500家企業開始計算排放量,2026年徵收第一筆碳費;(四)仿照歐盟CBAM,推出台灣版本的碳邊境調整機制(五)最後是,賴清德政府上任後強調,台灣必須邁向二次能源轉型,尋求更深層能源轉型對話,包含國家減碳不僅仰賴製造部門,還包含交通與住商部門、醫院及學校機構等。在推升再生能源裝置量的目標上,如何做好社會工程,使在地社區參與並受益於能源轉型,也是台灣目前在談二次能源轉型必須面對的問題。
《日經亞洲》在報導中引述「亞洲頂尖科技智庫DSET」的氣候政策專家呂采穎博士表示,財政支持將是台灣「第二次」能源轉型的關鍵。目前的情況下,台灣目標在2030年前24.7%的全國電力將來自再生能源——其中分別是太陽能約占55%,風力發電約占35%,其他來源約占10%——這將是一項「重大工程」。
根據台灣電力公司的數據,台灣目前在再生能源目標上進展落後,去年綠電僅占總發電量約10%。對此,呂采穎在受訪時回應,「隨著再生能源擴張,未來因躉購費率(feed-in-tariff)所產生對政府支出的巨大負擔,將對台電本已脆弱的財務狀況再添壓力,」呂采穎認為:「在COP29即將召開之際,此時最重要的討論是要解決向企業徵收的碳費法規,如何能作為推動能源轉型的資金來源。」
今年11月中,全球矚目的聯合國氣候會議COP29將在亞賽拜然舉辦,《日經亞洲》特別選在COP前發布台灣環境部長專訪,並引述本中心研究員評論。接下來DSET永續韌性組也將在COP前夕推出專家評論,敬請鎖定網站最新消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