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8月1日,美國白宮公布了新的全球對等關稅行政命令,其中台灣關稅稅率為20%。賴清德總統在當日中午記者會中表示,政府將努力爭取合理調降關稅,並稱川普總統公告的稅率為「暫時性關稅」,目前已完成技術性磋商,而在台美雙邊完成最終談判後關稅還可能降低,DSET 經濟安保組就此議題接受《日經亞洲》、《報導者》、《德國之聲》與《費加洛報》訪問。
根據報導,賴總統也另表示:「我們也希望在談判過程中深化台美經貿合作,同時推動在安全、科技及其他領域的協作。」同時,DSET 張智程執行長暨經濟安保組組長接受《日經亞洲》訪問表示,不同於與其他國家所公布的談判成果,台灣方面的安排僅揭露了關稅稅率,並未提供其他細節,顯示談判仍在進行中。
他表示,台灣對美主要出口品項包括顯示卡、AI伺服器、半導體及資通訊零組件。根據台灣工業局資料,這些產品約占台灣對美出口總額的 75% 至 80%,並涵蓋在美國《232 條款》關稅範圍內。對此,張智程執行長指出,預計將於八月中旬公布的《232 條款》調查結果,才是真正決定台灣處境的關鍵因素。
DSET 經濟安保組江旻諺副組長接受《報導者》訪問表示,美方預定兩週後公告的 232 晶片產業調查結果,攸關半導體關稅。依經濟部產業發展署統計,台灣出口美國的八成貿易數額中,包含半導體以及半導體周邊的 AI 伺服器、顯示卡,乃至於更周邊的電路板或是網通零件等項目,「從國家整體產業的觀點來看,232 確實影響範圍會比較大。」
江旻諺指出,雖仍未知半導體關稅是否可能談到最惠國待遇,但就晶片的先進製程而言,美國對台灣的依賴仍大:「美方基於這樣的考慮,可能不會墊高太多關稅的成本。」即便有關稅,成本也很有可能會被轉嫁到美國廠商。但另一方面,DSET 經濟安保組海外研究員何明彥補充,基於美國製造業回流的政策方向,半導體關稅還是可能比對等關稅高,「變數真的很大。」
在成熟製程的部分,江旻諺指出,根據 DSET 報告《大包圍:中國全面主導成熟製程晶片的戰略佈局》與《百花齊放:中國地方競爭與晶片產能擴張》,中國藉由政府補貼或政府投資的壓低全球市場價格。若台灣供應成熟製程晶片受關稅干擾,可能反讓中國的廠商趁虛而入或取得更多優勢,並不符合美國和台灣的利益。
台灣目前受對等關稅衝擊的產業佔比約 20%,多為中小企業為主的傳統產業。江旻諺認為,行政院所提出補助方案和韌性特別條例等措施,是重要的政策方向。此外,當前美中關稅寬限期擬再延 90 天,台灣在應對美中地緣政治與貿易格局變化時,江旻諺認為,中國不太可能對美國釋放實質善意。在這種情況下,川普難以與中國達成一個「好的協議」,若是如此,台灣是否受到連動影響,也值得密切觀察。
江旻諺副組長接受《德國之聲》訪問表示,應共同檢視 232 調查結果與對等關稅,「對台灣來說 232 確實影響比較大,但就法律意義而言,絕對不會只有台灣受到影響」,因為日本、韓國、中國等國的半導體、造船、製藥等重要戰略產業,也都面臨美國 232 調查。
江旻諺解釋,若台美雙方將涉及232調查的半導體產品以及台灣對美方的半導體投資納入關稅談判範圍,「 一方面對於台灣較務實,相對而言對我們比較有利,因為我們對美國的經貿互賴在半導體領域確實較深。」DSET 經濟安保組海外研究員何明彥也接受《費加洛報》訪問表示,「這也許就是談判仍在進行的原因,因為 232 條款對台灣來說,比起對等關稅還更加關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