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德國之聲(DW)7月2日發布專文〈台灣能幫助德國降低對中國無人機的依賴嗎?〉指出,為降低對中國無人機供應的依賴,德國企業正積極尋求來自台灣的替代來源,並引述 DSET 最新報告指出,今年第一季德國已成為台灣無人機出口的第二大市場。報導同時訪問 DSET 國家安全組副組長張紘綸、海外研究員孫如彤與政策分析師方怡然,說明台灣如何在全球供應鏈中扮演「非紅」替代方案的角色。
報導指出,雖然中國目前仍掌握全球無人機市場約70%至80%的市佔率,台灣自2022年起積極發展自主無人機產業,並推動建立排除中國影響的「非紅」供應鏈,吸引歐洲廠商關注。DSET 國家安全組副組長張紘綸接受德國之聲訪問表示,台灣的最大優勢在於「嘗試做到全面中國零依賴」,這對歐洲夥伴而言具有相當吸引力。
DSET 海外研究員孫如彤指出,歐洲近年來正加速推動防衛自主化,期望在武器與無人機製造上提升國內產量,並逐步分散供應來源。
報導引述 DSET 報告指出,儘管台灣期望向其他民主國家提供無人機與關鍵零組件,但國內產量與目標仍有明顯落差。政府設定至 2028 年年產 18 萬架無人機,但目前年產能僅約 8,000 至 1 萬架,主因是「非紅」無人機成本較高、國內採購量有限及外國政府訂單不足。
DSET 國家安全組與經濟安保組政策分析師方怡然表示,當前首要任務是提升國產無人機的資安防護能力,並與美國無人載具(UAS)安全標準接軌,有助開拓歐洲市場。德國國防軍軍事情報與安全研究中心(CISS)研究員 Verena Jackson 也認為,一旦美國與台灣在無人機供應鏈的合作更為緊密,德國廠商勢必將跟進。
DSET 六月出版的《民主之翼:台美無人機非紅供應鏈合作藍圖》報告是基於 DSET 與台灣無人機產官學界專家,包括多家台灣主要無人機廠商訪談經驗,所歸結的台灣無人機產業發展當前困境,並提出政策建議。未來,DSET 也將推出台歐無人機報告,請持續關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