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新消息

TaiwanPlus 邀請 DSET與歐洲專家 共議台海封鎖時能源安全

面對區域地緣政治風險與產業高用電需求,科技、民主與社會研究中心(DSET)能源韌性組組長呂采穎近日應 TaiwanPlus 邀請,與來自歐洲的大西洋理事會全球能源中心資深研究員暨歐洲法規研究中心(Centre on Regulation in Europe)研究員 Andrei Covatariu 於節目《CONNECTED on TaiwanPlus》同台受訪,分享 DSET 近期針對能源安全的模擬分析,聚焦台灣如何在潛在封鎖情境下確保穩定供電並加強供應鏈韌性。

針對外界關注戰時天然氣存量,呂采穎在節目中指出,DSET 依據台電公開數據及預期戰時用電需求變化進行推估,若能搭配戰略能源儲備與再生能源協同發電,台灣的電力系統可以維持穩定供電至少40天以上。並補充,若採取企業用電限電等緊急措施,供電天數可望再延長。

呂采穎也提到,台灣現行採購計畫已涵蓋分散 LNG 來源,包括與美國阿拉斯加供應商合作,期望縮短運輸時間並增加供應彈性,以強化能源安全。

呂采穎進一步說明,面對天然氣與煤炭佔比仍高的現況,台灣已針對電網進行強化與備品儲備,同時透過模擬不同情境進行應變演練。他指出,近年台灣正加速將更多再生能源納入電網,離岸風電與屋頂太陽能是重點,並規劃地熱、氫能及儲能系統,因應再生能源供電間歇性的挑戰,確保調度彈性。

針對台灣製造業與半導體等高耗能產業的用電需求,呂采穎強調,台灣必須在滿足產業電力需求的同時,避免影響民生用電。他指出,目前部分企業如半導體廠區,已透過簽署長期購電協議(PPA)、自建屋頂型太陽能等方式,強化自身供電韌性;同時,台電也正在計畫離岸風場直接輸電至科學園區,以減少集中式電網的輸電瓶頸與大範圍停電風險。

他也提醒,台灣未來應持續推動基礎設施升級與儲能容量擴充,並與產業合作建立更多分散式發電與儲能解決方案,確保面對不確定地緣局勢時,仍有足夠的能源彈性調度空間。

分享此文

相關新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