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新消息

新加坡海峽時報報導台灣無人機產業 引述DSET主任與國安組報告

新加坡《海峽時報》(The Straits Times)近日以〈Amid Chinese security threat, are drones ‘the next big thing’ for Taiwan after chips?〉為題專文報導台灣無人機產業發展,直指在中國安全威脅升高之際,無人機已被視為台灣繼晶片之後的「下一個戰略產業」。文中引述科技、民主與社會研究中心(DSET)主任杜文苓教授的分析,並參考DSET最新研究報告《民主之翼:台美無人機非紅供應鏈合作藍圖》Drones for Democracy: U.S.-Taiwan Cooperation in Building a Resilient and China-Free UAV Supply Chain)。

報導指出,烏俄戰爭與中國無人機頻繁出現在金門上空,使台灣無人機與反制系統需求暴增。杜文苓主任在受訪時強調,「無人機產業已成為台灣極具戰略性的領域」,並表示賴清德總統上任後已將政策方向轉向「將台灣定位為亞太無人機製造樞紐」,推動「去中國化」的雙用途供應鏈,兼顧商業與國防需求。

文章提到,根據DSET的最新報告,台灣無人機產業在短短數年間急速成長:2023年產值為新台幣280億元,2024年已攀升至500億元。今年上半年出口額達1189萬美元,超過2024年全年五倍。主要出口市場包括波蘭、美國、德國、捷克及香港,顯示台灣產品正逐步打入歐美等高標準市場。

然而,DSET在報告中同時提醒,產業仍面臨結構性挑戰。由於台灣政府積極去除中國零組件,許多替代品價格大幅上升,例如某些視訊傳輸晶片的成本是中國產品的十倍,這使得整體供應鏈的成本壓力大幅提高。再加上國內市場規模有限、測試場域不足以及採購量偏低,業者在擴張上受到侷限。與此同時,對岸中國廠商則以低成本與龐大產能壟斷全球市場,對台灣形成強烈競爭壓力。

文中引述DSET報告指出,雖然無人機產業規模遠不及半導體,但其戰略價值在於培養完整的操作人才、工程師與供應鏈體系,使台灣在長期衝突中維持自主能力。無人機兼具軍民兩用市場,可同時服務全球商業應用並支持國防安全,未來能有潛力成為台灣經濟的重要戰略支柱。

分享此文

相關新聞

資訊公告

2025 年 8 月 22 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