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025年「台灣-北歐論壇」(Taiwan Nordic Forum 2025)於本月8日,於瑞典首都斯德哥爾摩舉行。科民社中心(DSET)經濟安保組副組長江旻諺研究員受邀出席本次論壇,與台歐學者專家探討供應鏈安全與地緣政治安全等政策議題。
主辦單位瑞典智庫「安全與發展政策研究所」(Institute for Security and Development Policy, ISDP),於去(2024)年正式在瑞典成立「台灣中心」,致力於推動台灣相關的政策對話,提供政策制定者即時政策分析,並以成為歐洲與北歐的頂尖台灣研究中心為目標。ISDP 所長施萬通(Niklas Swanström)表示,本年度論壇聚焦供應鏈安全、全民防衛與民主韌性等三大主題,期盼台歐雙方透過對話,進一步對焦共同價值與利益基礎,也促進彼此學習對方的政策實踐與成功經驗。
「台灣-北歐論壇」為公開活動,現場聚集數十位本地政策研究者、智庫成員與政學界人士參與,現場對答互動熱烈。會場上,江旻諺研究員從台灣半導體產業的視角,分享DSET團隊相關研究發現。江旻諺強調,台灣與歐洲就全球半導體供應鏈發展動態,具備高度互補性;歐洲國家近年制定「歐洲晶片法案」(European Chips Act),投入大量公共資源,強化供應鏈韌性,而台灣廠商也在其中扮演重要角色。
江旻諺研究員以 DSET 團隊半年多至今發佈的多份「供應鏈 OSINT 報告」(Open-source Intelligence, 公開來源情報研究),於論壇中分析中國半導體國家戰略,對國際半導體安全所帶來的威脅。他指出,「歐洲晶片法案」的焦點之一,在於擴張車用晶片的產能與應用場景,然而中國正利用國家補貼,向全球市場投入低價格的成熟製程晶片與材料。
如 DSET 近期研究報告《大包圍:中國全面主導成熟製程晶片的戰略佈局》(The Great Siege: The PRC’s Comprehensive Strategy to Dominate Foundational Chips)分析,中國將嚴重衝擊歐洲市場,並直接抵銷歐洲晶片政策的預期效益。江旻諺呼籲,台歐應共同擬定反制措施,基於彼此產業的高度互補性與民主價值,往前思索建立晶片「非紅供應鏈」的可行途徑。
同場次學者專家也包括淡江大學國際事務與戰略研究所所長李大中教授,與歐洲國際政治經濟研究中心(European Centre for International Political Economy)主任暨創辦人 Fredrik Erixon 博士。與會者針對川普 2.0 晶片政策動態,與科技地緣政治下的歐洲對外經貿關係展開對話。江旻諺副組長於論壇中總結,面對地緣政治變局,台灣應更重視與歐洲國家深化合作,堅定高舉民主價值,並探索科技供應鏈上的共同利益;同時,他也呼籲歐洲注意,台灣所遭受的不合理外交限制,為雙方合作的前景帶來不利影響。
論壇其他場次與會者,來自歐洲與台灣的頂尖大學與專業政策機構,如瑞典防衛研究機構(Swedish Defence Research Agency, FOI)高級研究員 Karl lallerstedt、國防安全研究院國防戰略與資源研究所所長蘇紫雲博士、瑞典國防大學(Swedish Defense University, FHS)政治學教授 Charlotte Wagnsson 博士、國立政治大學外交系副教授蘇卓馨博士,以及全球最大規模民主研究計畫(V-Dem)研究員 Marina Nord 博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