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月22日,於韓國首爾國會圖書館舉行的「區域辯論I.A」論壇,集結來自台灣、日本、法國及韓國專家,共同探討人工智慧(AI)的運用與挑戰。此次論壇由韓國國會圖書館館長李明雨、與法國駐韓大使 Philippe Bertoux 等人致詞,並由高麗大學教授朴景信主持,廣泛討論AI技術對全球教育體系的影響。
其中,台灣代表、DSET民主治理組組長黃凱紳的演講聚焦於AI在教育場域中的挑戰與機遇,提出六個關鍵:
首先,黃凱紳強調,政策制定者需釐清「在教育場景中使用AI工具」與「提升AI能力」的區別,並指出前者才是探討教育倫理問題的核心。黃凱紳認為,雖然各國政府對AI的興趣大幅提升,這股趨勢自2022年ChatGPT問世以來尤為顯著。
其次,黃凱紳指出,台灣教育部已開始應對AI教育的浪潮,並推出多項舉措。這些舉措包括為中小學出版AI教材、設置線上學習平台、提供教師研習課程,並且參考聯合國教科文組織的框架,推出針對教師、家長及校長的數位教學指引。在大學層面,台灣則委託國立清華大學進行「素養導向高教學習創新計畫(XPlorer探索者計畫)」,以培訓大學教師的AI應用技能。
然而,黃凱紳強調儘管這些努力正在進行,台灣在推動AI教育時仍面臨眾多挑戰。當前最大問題在於AI師資不足,且教師缺乏開課自信。加上教育部提出的數位教學指引並未提供額外資訊來源供教師參考,無法有效協助教師應對學生使用AI抄襲的問題。
黃亦指出,過度依賴AI工具在教育中統整和創作內容,可能會削弱學生的批判性思考與重點彙整能力。他警告,學生若無法有效評估AI所提供的建議,將無法提出有深度的問題,逐漸喪失自主創造的能力。
最後,黃提出具體建議:應培養學生提出正確問題的能力,讓AI成為他們的學習夥伴。同時,學生也需學會驗證AI內容的正確性,以提升批判性思維,深入理解資訊背後的洞見,從而發展出更為紮實的學習能力。
儘管AI在教育中的潛力巨大,各國依然面臨諸多挑戰。台灣的相關政策發展,未來如何進一步克服這些挑戰,仍有待觀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