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新消息

【活動紀錄】DSET 邀《晶片戰爭》米勒來台,剖析川普2.0下台美半導體與國安新局

科技、民主與社會研究中心(DSET)於 3 月 25 日舉辦論壇,邀請《晶片戰爭》作者克里斯米勒(Chris Miller) 來台公開演講,論壇現場座無虛席,產業、政府代表、與各大國際與台灣媒體齊聚一堂,聚焦討論川普第二任期可能帶來的地緣政治與科技產業變局。

本次論壇由 DSET 執行長張智程主持,邀請國安會諮委李育杰到場致詞,並邀請來自《天下雜誌》、《財訊》、《日經亞洲》、《路透社》四位台灣資深半導體記者出席與談。

DSET 於 3 月 25 日舉辦公開論壇,邀請《晶片戰爭》作者 Chris Miller 訪台演講,與會嘉賓針對川普2.0可能帶來的地緣政治與科技變局展開討論。國安會諮詢委員李育杰出席致詞表示,美中科技戰已進入AI與雲端的新階段,台灣將結合半導體優勢,打造「人工智慧島」,強化資安韌性並深化國際合作。(圖片來源:DSET)

【開場演講】關稅、出口管制、與安全防禦:川普2.0的美台合作三大議題

米勒在開場時首先表示感謝DSET主辦本場活動,過去自DSET於2023年創立後,過去兩年一直與DSET密切合作,很高興本次首度與 DSET共同舉辦公開論壇。

針對川普第二任期的美台合作關鍵議題,他提出以下幾項重點議題觀察:

🔹關稅:米勒提到,在川普上任後,雖然大多數人並未留意,但美國對中國的關稅稅率已經翻倍。台灣作為出口導向國家,未來即便不被直接施加關稅,也將受到重大影響。

🔸出口管制:雖然川普本人上任後並未著重於對中出口管制政策,但米勒強調,華府在國安、半導體領域的中高階官僚意向一致,準備對中國強化出口管制,而且領域會擴大,不只針對先進製程半導體,也瞄準半導體製造設備、雲端運算存取權限、以及研發合作。

在這個領域上,美台政府立場一致;但台灣企業在遵守這些出口管制的過程中,可能與美國政府規定出現摩擦,必須小心因應。

🔹安全防禦:針對川普政府對台灣及歐洲各國提高國防預算的要求,米勒形容,這可以說是1970年代以來台美在安全防禦合作上最緊張的時刻。他觀察,川普對歐洲的施壓,尤其在德國,已經取得一些成功,而這樣的壓力可能很快會轉移到印太地區,包括台灣。

米勒觀察,川普的談判方式是高度重視交易性,而非價值。最明顯的例子就是他在與澤倫斯基對談時提到:「你沒有籌碼」(You don’t have cards)。可預期台灣在未來數個月內,到未來四年,也可能在半導體與安全合作上,遇到美方採取更強硬的外交手段。

提及本次訪台心得,米勒說,「很多台灣半導體業界朋友告訴我,他們很想搭時光機回到 2014-2015年。當時他們還不需要思考太多政治問題。他們不需要去跟總統合照同框,也不用分析太多供應鏈節點的敏感問題」,但米勒表示,「很遺憾,我們回不去了。今日半導體產業與地緣政治的交集比我剛開始研究這個領域時更加緊密,台灣必須直面這個挑戰。」

DSET 邀請《晶片戰爭》作者 Chris Miller 來台與台灣專家對談,由執行長張智程主持,深化對全球半導體趨勢與台美戰略關係的理解。 (圖片來源:DSET)

【高手過招】台灣半導體產業資深記者與談

DSET 邀請來自國內外的資深媒體與研究者,從產業現場與政策觀察,與 Chris Miller 展開對話:

在與談階段,四位長期與米勒互動、採訪的資深記者展開精彩對談,以下為Q&A 摘錄(完整問答將在近日刊出):

🔹《天下》總主筆陳良榕指出,台灣曾受益於川普1.0 的供應鏈重構,卻在川普2.0 被指控「偷走晶片產業」,他詢問:這樣的政策反轉意味著什麼?台灣產業 2030 年前景為何?

米勒回應:川普第二任期已無連任壓力,如同歷任總統,他可能更願意承擔短期經濟風險以追求政治遺產。對川普而言,他在意的遺產就是透過關稅取得貿易平衡,以及重建美國製造業。至於台灣的半導體地位,米勒認為事實上全球市佔事實上比川普四年前離任時還要高,短期內並不會被動搖。「所以當我每次來台北聽到台灣半導體在被『掏空』的時候,我都問:你們在說什麼?因為台積電的市佔強勁其實是更勝以往」。

🔸《日經亞洲》資深科技記者鄭婷方提問中國在打造EUV 曝光機的努力上,是否可能能造成威脅?

米勒回應:雖然中國傾全國之力投注資源研發、挖走許多ASML員工,但全球第一台EUV是經歷了三十年的研發過程,而且每一代都會持續改進,因此,中國不是在追趕一項靜態,而是一項動態、快速發展的技術。「中國試圖自製EUV已經至少六年,但至今還沒掌握相關技術。我想保守估計至少還要十年。」

🔹《財訊》林宏達強調成熟製程晶片在 AI 與汽車應用的關鍵地位,並指出美國2032年在該市場可能僅剩 10% 市佔。他提問:若晶片短缺重現,美國將如何確保供應鏈安全?台灣能如何協助提升韌性?

米勒回應:西方企業普遍對投資成熟製程晶片持觀望態度,主因是中國的補貼與低價策略壓縮獲利空間。雖然美國曾考慮對中國晶片加徵關稅,但供應鏈結構過於複雜,針對零組件課稅在行政上極為困難。目前包括禁令與補貼等政策工具都有限,除非 G7 等盟國協力,否則難以形成有效反制。

🔸《路透社》李玟儀追問,TSMC 對美投資是否足以化解壟斷疑慮、避免遭美方針對?即使投資加碼,川普政府仍談論關稅,台灣是否應該進一步談判或布局?

米勒回應:TSMC 與川普同台的白宮記者會是一場「非凡的成功」,在外交與產業層面都提升了與美國政府的連結。川普在公開場合兩度提及「壟斷」,顯示 TSMC 已邁入與 IBM、微軟、Google 等企業相同的「反壟斷」討論範疇。這是全球頂尖科技企業不可避免的階段,台灣應審慎應對。

他補充,即使投資有助於改善關係,仍不足以解決所有潛在問題。未來雙邊談判仍將涉及關稅、企業稅與非關稅障礙等複雜議題,需有長期因應準備。

DSET 執行長張智程總結指出,面對科技戰全面政治化,台灣必須建立超越企業層次的國際政策對話框架,才能在激烈競爭中保有話語權與選擇權。

【觀眾與媒體提問】

在Q&A段落,也有多家外媒、智庫參與討論。

🔹遠景基金會執行長賴怡忠詢問,川普政府強調建構完整的「美國製造」供應鏈與創造就業機會,此路線是否將導致美國未來的科技政策出現根本性的轉變?

米勒表示,儘管「美國製造」在政治上具有吸引力,但真正推動再工業化所需的經濟成本極高,近期重點仍將集中在國防相關產業領域。

🔸CNN 資深記者 Will Ripley 提問,中美誰能更快建立可與台灣匹敵的先進晶片製造生態?

米勒回應:美國在設備與高階人才方面仍具優勢,但中國擁有強大政策決心與資金投入,是唯一可能虧本也要打造製造體系的國家。他強調,中國長期的鉅額補貼將是各國必須共同面對的關鍵挑戰。

CNN 國際資深特派記者 Will Ripley 於論壇中提問,關注美中是否有機會在高階晶片製造上趕上台灣,凸顯國際媒體對台灣半導體地位的關注。(圖片來源:DSET)
DSET論壇現場座無虛席,吸引來自產官學研界的聽眾與國內外媒體,
共同關注台美科技戰略與全球半導體趨勢。(圖片來源:DSET)

感謝所有與會來賓與提問觀眾。未來 DSET 將持續推出相關研究成果,並舉辦更多面向半導體、AI、科技安全與國際政策的公開論壇,深化公共理解與政策對話。

📷 現場照片與完整逐字稿將陸續上線,歡迎追蹤 DSET 社群與官網!

分享此文

相關新聞

媒體報導

DSET執行長張智程接受天下雜誌《Taiwanology》專訪,分析台灣在地緣科技政治中角色

2025 年 3 月 31 日

活動新聞

DSET執行長出席哈佛法學院研討會,與白宮前官員同場討論出口管制

2025 年 3 月 31 日

媒體報導

DSET研究員投書《端傳媒》,倡台灣政府與台積電、美政府建立「製造優先陣線」,對台積電海外投資課稅,所得用於擴大對美軍事、能源採購

2025 年 3 月 28 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