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DSET經濟安保組海外研究員何明彥、副組長江旻諺投書《端傳媒》, 以「台積電千億赴美投資:技術外流隱憂與利益拉鋸下,台灣如何取得主動權?」為題,深入解析台積電宣布赴美進行百億美元投資所引發的地緣政治與經濟效應,並提出確保台灣國家利益的政策建言。
2025年3月3日,台積電董事長魏哲家於白宮與美國總統川普、商務部長盧特尼克共同宣布,將於美國設立三座晶圓廠、兩座先進封裝廠與一座研發中心,總投資規模高達1000億美元,成為美國歷史上單筆金額最大的海外投資案。此舉被川普政府視為重振美國製造業與半導體戰略的重大勝利,惟在台灣社會卻引發廣泛焦慮,包括技術外流、矽盾解構與台積電「美積電化」等疑慮聲浪。
為釋疑社會擔憂,賴清德總統隨即邀請魏哲家於總統府舉行記者會。魏強調,最先進製程仍將保留於台灣,赴美研發中心僅為支援當地產線優化現有製程,難與新竹的核心研發相提並論。
研發中心作爲赴美灘頭堡
作者認為,台積電與美國政府之間的談判本質上是互利共贏。對台積電而言,以鉅額投資換取川普政府對其先進製程全球領導地位的認可,不僅有助於減緩美方對競爭對手如英特爾與三星的支持力道,也可避免美國在政策上出現偏袒本土企業的不公平待遇。
值得一提的是,作者指出台積電迄今尚未公布明確的投資時程表。在川普於2029年初卸任之前,台積電很可能僅完成兩座位於亞利桑那州的先進製程晶圓廠並進入量產階段。倘若屆時白宮是由民主黨或非MAGA派共和黨人接掌,台積電仍保有重新談判協議條件的空間,可望爭取更多補助、減免關稅或調降所得稅等有利條件。
此外,對川普而言,台積電不再是「搶走美國工作」的外國企業,而成為推動美國製造業回流的重要盟友,暫時避開了對台積電不利的反壟斷或關稅等政策制裁。
作者分析,台積電在台灣、美國、日本與歐洲的全球布局,有助於協助客戶分散地緣政治風險,同時吸引各地半導體人才。人才是科技企業長期競爭力的關鍵,而在美國設立研發中心,不僅便於網羅來自頂尖大學的碩博士生,更可能從競爭對手手中挖掘高端技術人才。
隨著美國職缺的增加,加上美國產業重心逐步從軟體轉向硬體製造,台積電的品牌能見度預期將大幅提升。未來其策略目標應包括:如同矽谷其他知名企業般,成為美國家喻戶曉的企業,進一步吸引當地人才加入,推進技術發展與價值創造。
因此,作者認為,研發中心實為台積電赴美投資的「灘頭堡」,既可撬動美國政策,也利於招募美國技術人才,鞏固台積電於全球半導體供應鏈的戰略優勢。
作者提醒,台積電必須設法矯正美國政策制定者的錯誤想像——美國未必需要針對最先進製程建立研發中心。台積電的成功關鍵,並不在於節點技術的領先,而在於其在試產與量產階段持續優化的能力,包括提升生產效率與良率,這正是所謂的「開發(development)」實力。美國研發中心真正的價值,在於協助美方企業優化現有製程、提升良率,並發展特製化與次製程(subnode)技術,進而強化在地半導體產業的整體競爭力。
川普決策邏輯的理性
川普上任後,曾公開表示要廢除或重新討論《晶片法案》,這番被外界視為「瘋狂」的言論,在作者看來,反而凸顯出川普決策邏輯的理性。他已意識到,補貼三星與英特爾等廠商其實是對資源的過度分散與錯置。即使拜登政府引以為傲的產業政策得以延續,最終也可能淪為曇花一現,難以證明「雨露均霑」的補貼方式是有效且正確的。
川普的觀點是:與其花錢補貼本土的落後者,不如直接要求外國的領先者來美設廠,效果更快、更明確。如今,若能在不增加補貼的情況下達成相同目標,更可作為川普強硬關稅政策的正當理由。
從長遠來看,美國勢必因AI競賽的壓力而更加仰賴台積電的產能。對此,作者認為,台積電被冠上「美積電」的稱號並非壞事,反而能讓華府在政策制定上更加重視其利益,進一步強化台灣晶圓供應鏈在美國產業政策中的影響力,如同台積電當前與我國政府的關係一樣。
只是,作者也提醒,川普的「對等關稅」政策的陰霾仍重重壓在台灣與台積電之上。若美國對台灣徵收晶片關稅,都將對美國本土科技投資案造成負面影響,也拖累研發進展,損害美國對中科技戰的競爭力。
維護台灣的國家利益
台積電是台灣最關鍵的戰略資產之一,台灣重視其作為「矽盾」所帶來的安全保障價值,但對美國政府與美國客戶而言,這道「矽盾」卻猶如芒刺在背。
隨著台積電投資重心逐漸轉向美國,未來的投資策略勢必得更加顧及美方立場。從台灣的國家利益出發,無論是「美積電」的定位,抑或「世界的台積電」這類標籤,我國政府都必須謹慎因應。
作者建議,台灣可透過投審制度,要求赴美的製程技術需落後台灣本地一至數個世代,以維持技術主導優勢。此外,也可採取另類手段,例如調整國內稅制,設計減稅或退稅機制,鼓勵供應鏈廠商持續在台生產與創造就業機會。
同時,政府亦可把握AI投資高速增長與台積電先進製程與封裝產能滿載的機會之窗,針對其在美國的營收或生產活動課徵額外稅收,作為投入台灣本土公共建設與國防建設的財源。此舉不僅有助於國內發展,也能間接促使台積電調升對美國客戶的報價,強化台灣在全球供應鏈中的議價與政策籌碼。
最後,該投書提出了三項政策建議:
「第一,台灣增加歲入用於投資軍事、能源等基礎設施,從中再考慮採購美國產品以降低對美貿易逆差,增進台美貿易夥伴關係的穩固。
第二、台灣政府應試圖與台積電、特朗普政府建立合縱連橫的「製造優先」陣線;運用一系列稅務政策,引導台積電對晶片設計廠商、大型網路公司等美國客戶提高產品價格,並壓低這些美國科技巨頭目前享有的極高毛利率。台積電體質強健,既不須政府補貼,又處於先進製程的獨大地位,擁有定價權;提升價格有助其維持稅後純益,甚至變高,而對於台、美兩國政府,「製造優先」陣線的前景也有機會創造共同利益基礎——台灣政府對海外投資課稅,美國政府獲得製造業廠商與從業人員擴張的機會,這皆可能是AI應用爆發時代所帶來的新稅基。
第三,製造業所伴隨的高毛利是實現「涓滴效應」的極佳途徑,確保科技成長的經濟果實能夠真正涓滴下流至產線技師、中小型供應商乃至於建築工人。以平等之名,台灣政府與產業界,協同華盛頓向矽谷科技巨頭索取AI產值爆發的分潤,進而帶來科技民主國整體經濟發展的長期穩定。」
(投書僅代表作者個人立場,不代表DSET官方立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