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新消息

DSET投書《上報》,呼籲設立國安防線,強化投資審查防堵技術外流

DSET經濟安保組海外研究員易大為,以 「當跨境資金流動成為國安風險」為題投書《上報》, 回顧美國從川普第一任期、拜登時期到川普第二任期的投資審查與管制措施,呼籲台灣可參考美國的實踐經驗,強化監理機制來管控資本、技術與敏感資訊的跨境移轉,以真正維繫我國國家安全。

面對中國與日俱增的統戰與滲透行動,賴清德總統日前召開國安高層會議,正式宣示將調整台灣與中國之間的經貿戰略結構,同時強化對「人流、物流、金流及技術」的監理機制,維護我國經濟與國家安全。

易大為表示,因應全球地緣風險升高,民主國家已紛紛展開制度改革,加強對跨境投資與資金流動的審查。英國、日本、歐盟近年均修法強化對外資審查制度,美國更早在川普政府時期即率先行動。

川普1.0:中國因素與投資安全

易大為分析,在美國總統川普的第一個任期,2018年美國國會即通過《外國投資風險審查現代化法》(FIRRMA),擴大「美國外國投資委員會」(CFIUS)的審查權限,也提升「外國人對美投資」的監管密度。

川普也積極運用投資審查工具以管控國安風險,針對中國資通訊科技企業如 TikTok、WeChat、華為,廣泛採取多種手段,包括交易阻斷、強制撤資、禁止特定產品與服務提供,乃至要求外資轉讓所有權。這些措施所鎖定的領域涵蓋半導體、機器人技術、社交應用與監控設備製造等高敏感產業,均被視為涉及國安的重要領域。

拜登時期:CFIUS的翻轉與擴散

回顧拜登時期,其延續並強化了 CFIUS 審查強度,更首度提出「美國人對外投資」的審查政策,以防範美國資本與技術助長受關切國家的軍事現代化。

易大為分析,拜登主導的國際外交亦推動 G7 與歐盟採行相應措施,包括歐洲經濟安全戰略、英美聯合聲明,聚焦阻斷 AI、量子科技與先進半導體等軍用敏感技術外流。

此外,在拜登任內,CFIUS 的執法實踐大幅升級,從過去每年僅審查少數具明顯國安風險的交易,擴展為每年審查數百筆投資案,並實際撤銷或封鎖多起涉及敏感領域的交易,如鄰近核能設施的不動產與美國鋼鐵企業收購案,顯示美國投資審查政策已朝向更高密度與更強力度發展。

川普2.0:美國優先與投資安全

易大為指出,川普於 2025 年重返白宮後,隨即簽署了《美國優先投資政策》國安備忘錄,重申將打擊敵對勢力掠奪性投資行為,防止金融市場成為外敵籌資平台。該政策企圖在經濟成長與國安防護間取得平衡,特別鼓勵來自國安低風險盟國的投資,並對高風險來源祭出嚴格限制。

為防止本國資金與關鍵技術被極權國家用於軍事或情報用途,全球民主國家普遍針對「外國對內投資」與「本國對外投資」設下國安紅線。前者防堵外資藉由入股或併購取得敏感技術;後者則因應本國企業在海外被迫轉讓技術的風險,美國與多國陸續強化投資審查與跨境資本流動的監管機制,作為對抗經濟滲透的關鍵手段。

投書呼籲,我國應比照國際作法,強化我國對內與對外投資的審查機制,運用去風險化思維辨識潛藏的國安風險,並加強核心技術與金融市場的保護,防止極權國家透過併購、設廠或技術轉移等手段竊取我方關鍵科技與敏感資訊。

易大為強調:「長期而言,唯有確保資本與技術不落入外敵之手,方能夠真正維繫我國國家安全,並在日益複雜的地緣政治環境中保持韌性與戰略自主。」


延伸閱讀

分享此文

相關新聞

媒體報導

DSET執行長張智程接受天下雜誌《Taiwanology》專訪,分析台灣在地緣科技政治中角色

2025 年 3 月 31 日

活動新聞

DSET執行長出席哈佛法學院研討會,與白宮前官員同場討論出口管制

2025 年 3 月 31 日

媒體報導

DSET研究員投書《端傳媒》,倡台灣政府與台積電、美政府建立「製造優先陣線」,對台積電海外投資課稅,所得用於擴大對美軍事、能源採購

2025 年 3 月 28 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