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新消息

DSET 最新投書《外交家》,闡明台美無人機製造和研發合作未來

DSET國家安全組副組長張紘綸近期在《外交家》發表投書,內容探討台美無人機合作,該文同時為DEST即將發布的完整台美無人機合作研究報告節選,深入訪談了台灣無人機供應鏈的相關利害關係者,探討台美未來在無人機製造和研發的合作機會。

投書內容包含台灣的分階段無人機作戰理論、當前能力缺口、產業動員策略,以及台美合作的具體機會——這些要素共同構成強化衝突前嚇阻能力的策略夥伴關係。台灣防禦戰略以三階段為主:部隊防護(force protection)、濱海區域控制(littoral dominance)及搶灘制壓(beachhead neutralization)。無人機為此戰略核心,主要用於情報、監視和偵察(ISR)。此外,無人機能夠干擾敵方系統,並在電子戰環境下維持我方作戰效能。

如圖一所示,上述規劃以烏克蘭經驗為借鏡,運用了可損耗性(attritability)、冗餘性(redundancy)及任務導向部署的無人機使用邏輯,並呼應美國「複製者計畫」(Replicator Initiative),即部署數千艘無人潛艦、水面艦艇及無人機,形成大規模無人作戰網絡。

張紘綸指出,台灣目前的無人機供應來源主要為三個管道:中科院、民間製造商以及美國軍售。如圖二詳述,台灣的系統橫跨美國分組分類架構(U.S. group classification framework),但在Group 3-5打擊平台(strike platforms)、滯空彈藥(loitering munitions)、集群監偵系統(swarm ISR systems)及自主鎖定目標(autonomous targeting)等作戰能力方面仍有缺口,反映了台灣國防挑戰,以及國內關鍵無人機零組件的產能不足。

為因應這些挑戰,台灣已訂定2028年目標,將部署700架軍用無人機及3,000架雙用途無人機。實現此目標不僅需對外採購,更需對內進行產業動員,集中支援本土零組件生產。如圖三所示,此類規劃反映台灣無人機產業正在國家戰略的指導下統一,由國家發展委員會統籌協調,並獲行政院副院長辦公室支持,目標為2028年達成每年新台幣300億元的產值,並擴大產能至每月15,000架。發展計畫也包含兩階段,第一階段聚焦於建構核心技術,第二階段則涉及擴大生產規模、整入民主供應鏈。

儘管台灣政府規劃與產能間存在挑戰,政策與產能間策略性失調已有緩解。正如一位主管無人機政策的台灣前資深官員,在接受DSET訪談時所解釋:「與中國零組件脫鉤是台灣的機會——但我們不是唯一能做到這點的。我們的優勢在於彈性:只要有訂單,我們就能大量生產。」

張紘綸指出,台灣作為半導體及智慧系統創新樞紐,使其擁有印太前線無人機網絡部署優勢,可承擔更多非紅供應鏈的研製機會。同時,美國的政治意願及精簡的政策框架——特別是在國際武器交易法規遵循及研發資金方面,也是釋放夥伴關係潛力的關鍵。張紘綸認為,美國應可將台灣視為真正的夥伴,而非單純的援助接受者;台灣是已準備好且渴望與美國建立戰略互惠的真正夥伴。

分享此文

相關新聞

活動新聞

美國國會助理訪團拜會DSET 交流國家安全與供應鏈韌性

2025 年 4 月 18 日

媒體報導

DSET投書《外交家》,分析美國撕毀《資訊科技協定》承諾所帶來的經濟與戰略風險

2025 年 4 月 17 日

資訊公告

DSET 「美編視覺設計專員」招募資訊

2025 年 4 月 17 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