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美國總統川普於4月2日宣布對等關稅政策,阿拉斯加天然氣開發案成為各國競相爭取與美方進行貿易談判的焦點。美國財政部長尤其點名身為亞洲前五大液化天然氣買家的台灣、日本、與南韓為潛在投資者。賴清德總統也於今日發言,指出提高對美採購天然氣石油是關稅談判重點,也同時強化能源韌性」。
於此同時,阿拉斯加天然氣案高昂的開發成本與行政命令的不確定性也讓外界擔憂是否能順利在2030年投產。
DSET永續韌性組組長呂采穎與海外研究員蔡佳昇近期投書《轉角國際》,深入分析台日韓相繼表態投資阿拉斯加氣源開發案的國安與經濟意涵,並指出此契約將使台灣增加對美至少約23億美元投資,對於減緩貿易順差,以及提升天然氣供應鏈韌性皆有幫助。
呂采穎與蔡佳昇指出,除了減少貿易順差以外,阿拉斯加州南端液化天然氣的出口港鄰近東亞市場,且不須經過巴拿馬運河,可大幅縮短運送的天數與延遲風險;另外,該開發案沒有限制轉賣氣源規定、具備對非自由貿易協定國的出口許可、以及對於原本仰賴俄國在北極地區氣源開發案的國家而言可做為替代方案等等,這些都是吸引投資的誘因。
相較於日本欲領導亞洲天然氣轉口貿易、南韓欲緩解對中東氣源的過度依賴的意圖,對台灣來說,則是基於未來能源轉型以及安全需求。
針對這兩個原則,呂采穎與蔡佳昇進一步分析,台灣的天然氣發電佔比即便在 2050 年將降低至 20-27%,因總用電量也會成長,仍可預期未來天然氣進口量將持續提高。在需求成長的同時,台灣最大的天然氣來源國——澳洲——的天然氣供給不穩定性也逐步提高。
近期澳洲政府引入「國產天然氣安全機制」,據評估,其天然氣供給至2027年可能出現結構性短缺;與此同時,中國近期為反制美國關稅戰,對美國天然氣施加高額關稅、並轉向與澳洲簽訂長約等等,都使澳洲天然氣穩定出口更不穩定。
有鑑於此,美國作為供應商的角色可能將愈顯重要。除經濟考量外,對美採購天然氣還可能有安全上的助益。美國政治人物、學者即倡議,若中國對台海實施「隔離」或「封鎖」策略,掛有美國船籍的天然氣船可能較使中方忌憚、或有利美方護航突破封鎖。
然而,阿拉斯加能否最快在 2030 年供氣給台灣,仍有不確定性。美國環保團體近期提出針對阿拉斯加氣源開發是否符合「公共利益」的環保訴訟、當下對等關稅政策帶來的原物料上漲、來自區位相似加拿大的供給競爭、以及行政命令是否能落實為法令等等,都為開發案能否順利投產增添不少挑戰。
最後,在台灣長期能源轉型考量下,對台灣來說,擴大對美採購是否會形成擱置資產或碳鎖定效應,DSET 投書強調,政府應定期盤點能源轉型進程需求,制定相應儲運設施的興建時程與沿用計畫,並主動提出投資意向落實細節的談判,才能在深化台美能源合作基礎上,確保台灣的能源戰略韌性與經濟安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