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新消息

《BBC中文網》報導引述DSET能源韌性組組長,評論核電除役與能源轉型

《BBC中文網》日前刊出專題報導〈台灣最後核電廠除役:半導體與美國壓力下,「非核家園」會轉向「新式核能」嗎?〉,深入探討台灣核電正式退場後,能源轉型所面臨的電網韌性與供電風險挑戰,並引述科技、民主與社會研究中心(DSET)能源韌性組組長呂采穎的評論。

報導指出,隨著台灣最後一座核電機組正式除役,全島正式邁入「無核狀態」。這一歷史轉折不僅是「非核家園」政策的重要里程碑,也重新喚起社會對能源安全與產業發展的關注,使是否重啟核能成為政策與民意的核心爭點。

DSET能源韌性組組長呂采穎指出:「台灣現階段挑戰是電網過度集中,政府須考量分散供電風險,企業也應發展既有電網韌性所必需的儲能技術。」

除了系統性挑戰,報導也指出民意結構的轉變。隨著核四封存、福島核災影響逐漸淡化,加上氣候變遷與國安風險等議題升溫,民眾對核能的態度開始出現鬆動。根據中央研究院歷時五年的調查,2024年支持「非核家園」理念的比例已降至不到五成,顯示即使是民進黨支持者,也不再堅定反核。

而地緣政治因素也強化了核能議題的國際關注。美國在台協會(AIT)處長谷立言日前公開表示,美方願意協助台灣引進小型模組化反應爐(SMR)等先進技術,並協助核廢料儲存規劃。然而,SMR目前全球尚無實際商轉案例,台灣自身亦尚未解決核廢料最終處置場址問題,目前尚無定論。

另一方面,近日在野黨已主導修法,通過將核電廠經安全評估後最長可延役20年,讓核三廠未來重啟成為可能。

至於核廢料問題,至今台灣未決定最終處置場址,高階核廢料尚無立法依據選址,低階核廢料則仍暫存於蘭嶼及核電廠內部,成為重啟核電繞不過的世代責任。

面對外界關注與內部壓力,總統賴清德表示不排除「先進新式的核能」,未來台灣只要在確保核能安全、核廢處置的前提下,取得社會共識,就可以使用核電。

在核電正式退場後,台灣站上能源政策的關鍵轉折點。隨著用電需求攀升、地緣風險升高與低碳永續要求同步加劇,未來能源韌性策略如何平衡安全、穩定與永續,仍有待社會各界持續對話與討論。

分享此文

相關新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