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在中國對台軍事威脅日益上升的情況下,汲取烏克蘭的作戰經驗,發展本土無人機產業,已形成重要趨勢。西班牙媒體《El Obrero》日前以專題討論台灣無人機產業發展,並訪問DSET國家安全組副組長張紘綸,以及政策分析師方怡然,分析無人機在台灣國家安全中的角色、與烏克蘭經驗的對照、以及產業發展所面臨的瓶頸。
《El Obrero》報導中指出,台灣政府將本土無人機生產視為「戰略性產業」,並規劃在 2030 年將產值提升至 13.8 億美元以上,並在 2028 年達成民用無人機年產量 18 萬架的目標。國家安全組副組長張紘綸認為:「無人機是台灣國防的重要組成部分,尤其適用於情報工作、快速打擊和海岸防禦。」
自烏克蘭戰爭以來,台灣持續汲取烏克蘭不對稱作戰的經驗。DSET政策分析師方怡然認為,目前台灣的重點是情報、監視和偵察無人機。她強調,台灣需要擴大採購具作戰能力的無人機,包括空中和海上的無人載具。
然而,台灣無人機產業目前仍然在起步階段,目前年產量產量僅有八千至一萬台,遠低於政府2028年時達到年產十八萬台的目標、以及烏克蘭的四百萬台年產能。張紘綸提到,「我們有能力製造所有必要的零件,但缺乏製造無人機的經驗和專業知識。」方怡然則認為:「如果有更多國內外採購,台灣就能進一步投資,有更多需求的話,就能夠擴大規模。」
報導最後也認為,若北京對台發動侵略,無人載具能夠為台灣爭取到更多時間;台灣也具有地理上的優勢,成群的無人機也可以讓對台灣沿岸的攻擊變得十分複雜。
DSET 於六月出版的《民主之翼:台美無人機非紅供應鏈合作藍圖》報告,基於 DSET與台灣無人機產、官、學各界專業人士——包括多家台灣主要無人機廠商——訪談,總結出台灣無人機產業發展的現況與困境,並提出具體政策建議。報告中亦建議,台灣與各國政府應提升對台灣商用無人機採購,以增加台灣無人載具產業的產能,以確保台灣無人機產業鏈的自主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