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BBC中文網》日前報導因應未來 AI 科技浪潮,持續運轉的資料中心與訓練大型深度學習模型的能源需求成為關鍵。國際能源總署(IEA)報告指出,2022年全球資料中心用電量為460太瓦時(TWh),佔全球用電量的2%,隨著AI發展,預計2026年將翻倍至1000太瓦。
《BBC中文網》指出,美國在台協會(AIT)處長谷立言(Raymond F. Greene)今年3月曾表示,伺服器密集的資料中心、晶圓廠與先進半導體製程,皆仰賴「前所未見規模」的能源供應。
針對此議題,《BBC中文網》訪問 DSET 能源韌性組海外研究員游博翔與政策分析師張禎晏指出,台灣真正的挑戰並不在用電量,而是如何克服電力傳輸瓶頸。
游博翔指出,台灣目前約有22座資料中心,約佔台灣0.16%用電量,加上五個正在規劃或興建的案場,與台灣用電總量所佔比例尚不顯著。但他指出,目前台灣各區區域電力供需不均,其中又以大台北地區的電源與負載失衡最為嚴重。
由於大多數通訊海底電纜登陸點設於北部,為了降低延遲,資料中心業者都希望設址北部,一旦該區電網容量不足,即使全國總電量無虞,也可能發生供電不穩的問題。台灣政府雖已將半導體與AI產業納入長期電力規劃,但DSET能源韌性組政策分析師張禎晏指出,「AI用電不只是『夠用』就好,產業更有『零碳』的需求」。
他分析,在企業端,Google、微軟、亞馬遜、蘋果等主要科技公司皆承諾於2030年前達成全時段淨零排碳供電,台積電也設定在2050前達到淨零碳排。張禎晏建議,除了加快北中部地區變電所升級與併網建設,政府也應鼓勵業者採用現地電源如燃料電池,以分攤電網壓力,並預留轉型至綠氫的可能。
台電回覆 BBC 中文表示,針對資料中心,台電借鏡國際經驗,引導用電量5兆瓦以上高耗能用戶設址於再生能源充足地區,以管理高耗能產業對電網的影響、降低傳輸耗損。同時,台電已啟動十年5,645億元新台幣的「強化電網韌性建設計畫」,從輸電調度、變電設施到儲能與分散式發電,全面強化電網結構。此外,由於台灣的綠能發展不似預期,經濟部能源署另回覆BBC中文指,預估2026年11月起再生能源發電可達20%,2030年可達成30%目標。
對此,張禎晏分析師另受訪指出,台灣再生能源推動受阻有三大結構性原因:
- 併網基礎建設不足:許多光電案場因饋線容量與升壓站的技術限制,無法如期併網,增加財務與施工風險。
- 土地與溝通瓶頸:在魚塭上設置太陽能板的「漁電共生」計劃推進緩慢,受限於台灣土地有限且用途重疊,牽涉多方利益與主管機關,協調困難。
- 離岸風電建置困難:受烏俄戰爭、國際通膨與利率上升衝擊,加上歐洲各國搶建風場,造成建置成本飆升與施工船短缺,影響風場如期完工。
張禎晏分析師補充,這些挑戰讓產業與政府在再生能源規劃上產生落差,也讓企業難以取得長期穩定的綠電來源。未來若要提升能源韌性,政府除了須強化分散式發電配套,也應加速儲能系統佈建,避免因單點故障導致區域性停電擴大。
報導另分析,核電廠延役經濟與社會代價均不低,台電在2018年的估算顯示,核三廠延役成本約為300億元,綠色和平則指出,延役過程涉及安全審查、燃料採購與地方民意等複雜程序,所需時程往往長達數年,恐怕難以作為短期內應對AI用電的即時解方。
台灣經濟部能源署向BBC中文表示,科技業的新增用電需求已納入整體規劃,並強調新增發電機組如桃園大潭七號機、高雄興達新燃氣一號及二號機,以及台中新燃氣一號機等低碳燃氣機組的容量將大於除役機組,足以確保供電穩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