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新消息

《天下雜誌》報導台灣產業面對紅色傾銷衝擊 引述 DSET 評論

《天下雜誌》830期近日以〈貿易問題成國安風險?三圖表看懂紅色傾銷衝擊,台灣產業如何自救?〉為題,報導全球面臨中國傾銷、 WTO 反傾銷案件量創下歷史新高,其中四成被告為中國,台灣產業首當其衝。報導中訪問多名學者評論,也引述 DSET 執行長張智程執行長,表示台灣面臨中國傾銷,應更積極在鋼鐵、化學等傳產方面與盟國合作,切入高階科技領域,同時比照日本經驗建立更完善經濟安全架構,以因應相關威脅

《天下》在報導中指出,根據中國國家統計局與海關總署資料,中國對外出口量持續攀升,但單價從 2023 年中開始一路走跌,降價求售的傾銷狀況非常明顯。根據世界貿易組織(WTO)統計,去年全球提出的反傾銷案件近370件,創下23年來的新高。其中,超過4成被告是中國,數量比前一年倍增,同樣創下歷史新高。

前經濟部長鄧振中在《天下》報導中分析,在中央集權體制下,中國透過「十二五規劃」和「中國製造2025」等產業政策,將大量資源投入特定領域。地方政府為了政績盲目建設工廠,導致鋼鐵等產業嚴重過剩;在此背景下,《天下》指出,包括特定熱軋扁軋鋼品、不鏽鋼以及水泥等產品,過去幾年輸台數量都成長,但單價都持續下跌。

為因應這波傾銷潮,台灣政府目前對多項中國產品施加為期五年的反傾銷稅,《天下雜誌》綜整專家意見指出,這五年將是對台灣產業的保護期,也是練兵期。

DSET 張智程執行長受訪指出,台灣市場規模不大,無法走大國「一條龍」路線,企業必須專注於高階、特殊用途產品。張智程執行長受訪指出,過去台灣企業是「跟隨市場邏輯,有錢賺就好」,但現在愈來愈多西方國家不跟中國採購,台灣應積極與歐美日等理念相近國家合作,如鋼鐵與化學可切進航太、能源或半導體等高階領域,建立「民主供應鏈」。

另外,張智程強調,在新地緣政治局勢下,台灣社會應該效法日本,將「經濟安全」搬上檯面討論;如因遭遇中國限制稀土出口,日本開始思考將「經濟安全」提升為國家戰略,2022年通過「經濟安全保障推進法」。

報導另引述長期協助台灣企業面對反傾銷調查的工總副秘書長邱碧英,總結有些攸關國安的產業,還是應該要保有一定產能。當經濟成為武器,貿易不再只是單純市場問題;不變的是,企業只能鞏固自身優勢,找到更具韌性與高附加價值的方向。

呼應本篇報導主題,DSET 經濟安保組已於今年出版報告《大包圍:中國全面主導成熟製程晶片的戰略佈局》與《百花齊放:中國地方競爭與晶片產能擴張》指出,中國藉由政府補貼或投資壓低全球市場價格,壓縮台灣成熟製程半導體產業生存空間,並呼籲台灣政府與盟國積極因應。

分享此文

相關新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