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新消息

DSET 投書《全球台灣研究中心》,評析台灣對外投資審查制度的國安考量

科技、民主與社會研究中心(DSET)經濟安保組海外研究員易大為,近日以〈Rethinking Taiwan’s Investment Security Strategy〉為題,投書美國智庫全球台灣研究中心(Global Taiwan Institute)。

投書除探討國安成為全球投資政策的新核心外,也強調台灣身為先進半導體重鎮,應調整其審查制度,導入更具戰略思維與安全導向的審查機制,將有助於提升國家韌性、保護關鍵技術,並促進建立民主價值為核心的國際投資安全合作架構。

易大為指出,台灣於四月三讀通過《產業創新條例》部份修正草案第22條等條文,不僅回應業界對台積電早前於美投資 1000 億美元計畫的疑慮,也呼應近年來日韓義美英與歐盟等民主國家,紛紛調整自身投資審查機制,優先考量國家安全的趨勢;其中,各國尤其著重積極防範資本與技術外流至專制對手。

舊制度面對新時代挑戰

台灣對內與對外投資審查政策歷史已超過三十年,自 1990 年代起主要因應大量台商赴中設廠所引發的資本外流與產業空洞化憂慮。為防止長期競爭力流失,台灣政府打造了一套審慎的對外投資審查制度,至今基本架構仍未大幅更動;此以產業競爭力為主的審查標準,已顯然不符當今全球新興威脅。

易大為指出,作為民主科技強權,且位於專制擴張前線的台灣,應跳脫傳統的經濟導向評估框架,轉向新興技術具軍用兩用潛力的考量。他分析,相關制度須可回應地緣政治威脅,台灣應參照全球管制典範 ,建立不僅能保護產業能力,也保障國安與民主韌性的管制審查架構。

投資安全的跨國新架構

如 2023 年 G7 聲明首次承認,對外直接投資管制之於保護「不被用來威脅國際和平與安全的敏感技術」的重要性,涉及人工智慧、量子資訊科技(QIT)、半導體,與軍事、情報、監控與網路能力等領域。2024 年,歐盟執委會也提出新的對外投資管制措施,納入其整體經濟安全策略。美歐貿易暨科技委員會(TTC)重申,將共同遏止對外投資所引發的技術轉移風險。

易大為分析,這類舉措標誌著民主陣營首次協調建立對外投資安全的共同規範。今(2025)年 2 月,川普政府也發布《國安總統備忘錄:美國優先投資政策》(NSPM),強調將延續拜登政府的投資安全方針,強化審查美國資本流入與流出,防止支持中國等敵對國家發展監控、間諜或軍備系統。

台灣的投資安全戰略轉型方向

為防範資本與技術外流助長專制政權的戰略發展,易大為指出,台灣亦應導入更新的政策工具與法律架構。現行制度多仰賴事後追罰、較缺乏事前防堵機制,如「強制撤資」或「阻止高風險交易」的權限。此次立法院通過的四月三讀修法即為重要起點,雖引入部分安全導向的審查標準與事前審查工具,但其具體執行與落實仍未明確。

投書最後指出,值得注意的是,這次修法亦未涵蓋對中投資,並非刻意排除,而是因該部分另受《兩岸人民關係條例》規範。若要全面因應新型安全挑戰,台灣勢必要將改革延伸至這些特定法規。

同時,考量台積電掌握全球約九成的先進製程半導體生產能力,台灣應優先強化該領域的審查資源與主動稽查能量。美國外國投資審查委員會(CFIUS)在這方面的制度與運作,可作為台灣制度改革的參考典範。易大為總結,隨著全球對跨境資本流動的警戒程度升高,台灣有機會深化與理念相近國家的制度整合。

分享此文

相關新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