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新消息

DSET 投書美智庫 GTI 從「小粉紅」抖音挑釁與驅逐事件看台灣民主界線

科技、民主與社會研究中心(DSET)民主治理組組長黃凱紳近日於美國智庫《全球台灣研究中心》(Global Taiwan Institute, GTI)發表投書〈Taiwan’s “Little Pink” Resentment: Expulsions, Douyin, and the Edge of Democratic Tolerance〉,深入剖析中國移民網紅利用抖音平台在台散播「武統」言論所引發的政治、法律與社會張力,並指出此類事件已成為台灣民主制度所面臨的容忍邊界壓力測試。

文章開頭聚焦於中國移民網紅劉振亞(Liu Zhenya),即「亞亞在台灣」,她因直播讚揚解放軍環台軍演而引發爭議,甚至形容台灣被插滿五星旗的畫面「令人興奮」。黃凱紳指出,這些行為已非單純的個人表態,而是一種具有象徵性與戰略意圖的資訊操作。透過展示五星旗、散播中國軍事宣傳、操作TikTok演算法擴散統戰言論,這些「小粉紅」行為者實質參與了灰色地帶的認知作戰,挑戰民主社會的包容力與主權正當性。

最終,台灣政府撤銷劉振亞的依親居留並限令出境,另有兩名同樣主張「武統」的中國網紅也在三月遭到驅逐。政府援引《公民與政治權利國際公約》(ICCPR)第20條第1項「禁止任何戰爭宣傳」,駁回其訴願,維持驅逐決定。

黃凱紳認為,此次驅逐事件應視為政府面對「灰色地帶」挑戰所作出的制度性回應,試圖在捍衛主權與民主完整性之餘,同時不失法律問責與多元包容的核心價值。他指出,這些事件實質上正考驗台灣如何在「國安與濫權」、「言論與顛覆」、「包容與排除」之間取得平衡,尤其在外部威脅不斷升高的情況下更為艱難。

文章指出,這一政策轉向也象徵台灣日益願意更明確地畫出捍衛民主秩序的界線。黃強調,當國家以「國安」為由進行驅逐,便不僅是在執行法律,更是在重劃誰屬於這個社會的邊界,也同時測試民主制度能承受多少壓力。

他進一步指出,這場爭議不僅是法律或政治層面的議題,更具有高度象徵性。在民主社會中,自由與身分認同往往存在張力;當民主被用來推動威權並否定主體性時,所激起的不只是政策上的對立,而是社會脆弱性與道德憤怒的總體反應。正如黃所言,這是一場民主與主權之間的矛盾——當自由成為侵蝕主權的工具。

最後,黃凱紳指出,社會的強烈反彈反映出地緣政治焦慮、國族意識的強化與對背叛感的道德反應交織而成。這些事件不只是一起輿論事件,而是對台灣民主韌性的實質壓力測試。

分享此文

相關新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