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在中美人工智慧(AI)競賽日益激烈的當下,科技、民主與社會研究中心(DSET)民主治理組研究員賴又豪與主任杜文苓,近日於《轉角國際》發表導讀文章〈導讀《科技與大國崛起》:創新不等於強大?AI的通用與擴散才是重構經濟實力關鍵〉,推薦並解析華府學者傑佛瑞・丁(Jeffrey Ding)新作《科技與大國崛起:通用技術如何改變權力布局?》。文中指出,未來AI競賽的勝負關鍵,不在於少數創新突破,而在於能否廣泛實現技術「擴散」,並建立跨產業應用所需的「技能基礎建設」。
導讀提到,丁的通用技術擴散理論對既有聚焦「領頭羊產業」的短期創新模型提出挑戰,主張像AI這類通用技術(GPT)影響力真正發生在應用廣度與人才體系的累積過程中,而非單一技術突破的瞬間。因此,即便中國近年AI技術突飛猛進,作者依據人才供給、教育系統與跨產業整合能力等因素,判斷美國仍掌握關鍵優勢,暫居全球AI競賽領先者。
對台灣而言,該書的理論對本地AI政策亦具高度啟發性。DSET提醒,台灣應從國家尺度思考AI的「產業化」與「人才擴散」,強化高教、技職與在職培訓等全方位人力發展政策,以支撐AI在各行各業的深化應用。數發部數據顯示,資訊服務業年需AI人才5,000人以上,人才缺口亟需正視。
同時,導讀亦對作者對出口管制持保留態度提出補充意見。DSET指出,若AI落地仰賴高效能晶片與算力基礎,則晶片即為影響技術擴散速度的關鍵戰略物資,特別是在邊緣運算、工業自動化等場景中扮演要角。因此,包含晶片設計、製造與封裝的供應鏈完整性,應與人才體系並列,成為台灣與民主陣營面對中國科技擴張時不可或缺的政策支柱。
在《科技與大國崛起》中,丁以歷史比較與實證數據揭示從英、美、日等科技強權崛起的共同經驗,為新興科技與國家實力變化提供了系統性解釋。DSET呼籲政策制定者與產業領袖,不僅要掌握AI創新脈動,更要擘劃橫跨人才、制度與技術應用的長期戰略,以厚植台灣於第四次工業革命中的韌性與競爭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