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 年 2 月 16 日
作者:張智程
美中科技戰將世界局勢打進科技地緣政治時代,在各國政府與客戶的要請下,台積電走向海外佈局的第一座晶片廠即將於下週六2月24日落成日本熊本縣菊陽町。
在開幕式前夕,我們在熊本儘可能訪遍了熊本縣從政治菁英、行政官僚、半導體業者、中小企業經營者、乃至一般世代生活在熊本的人民,為黎明前夕留下詳細的紀錄與分析。
熊本是日本第五農業大縣,在台積電宣布在熊本菊陽町設廠之前,這個阿蘇火山山腳下的小鎮,因受惠於火山灰由河川沖積而覆蓋的黑土而以出產紅蘿蔔馳名日本全國,因此菊陽町的町徽也理所當然是一株可愛的紅蘿蔔。
2021年,日本受困於新冠疫情,好不容易爭取主辦的東京奧運被迫在不接受觀眾入場的前提下延期舉辦,全國上下愁雲慘霧。而日本全國高度倚賴的汽車產業更因為晶片供應鏈在疫情期間的寸斷而雪上加霜。在日本經產省兩年多來懸命的交涉之下,台積電電擊般宣布將與他們在日本最大的客戶索尼合作,在日本成立持有過半股權的子公司Jasm,並且在熊本縣菊陽町的工業團地設廠。
或許正是因為一切發生得太過突然,在這個沒有人知道半導體產業會發展成什麼樣子的地方,根據熊本縣商工連合會的調查,熊本當地的中小企業經營者竟然有高達八成對於台積電在熊本打造晶片製造供應鏈對當地帶來的影響不置可否。而對台積電在熊本設廠感到擔憂的在地企業,最主要的原因竟然是台積電會打壞當地薪資行情:台積電在新進員工招募上開出了在熊本破格、乃至於比東京大企業也都破格的三十萬月薪的高薪。
熊本縣跟日本其他地方縣一樣,因為面臨嚴重的人口老化與中壯年人口外流,當地中小企業人手不足不足的問題極為嚴重,而中小企業資金力有限,自然也無法負擔員工較高的薪水。
但我們也在熊本遇到了一群來自東京的30歲世代日本菁英創業家,已經早一步搬到熊本築夢。他們出身日本名門大學、在商社、中央政府、律師事務所等任職後到海外留學,並且又重新回到日本大企業或外資企業最前線衝刺,在日本政府傾舉國之力要讓半導體產業復活之際,毅然脫下筆挺西裝從東京搬到熊本創業。
日本半導體在進入21世紀以後就隨著20世紀稱霸世界的日系綜合電機企業凋零而全面倒地。二十年前開始日本優秀的年輕人就不再選擇這個產業,如今堅守在半導體產業的老兵,最年輕的也都超過50歲。
台積電來了,將三四十歲的企業菁英帶來創業,將20歲的年輕人重新帶回半導體產業,先不論日本經產省傾全力砸錢希望台積電赴日到底是否可以將先進製程的技術帶回日本,成事的關鍵終究在人,有人進來,一個產業才會有希望。
從熊本機場開往台積工廠,沿路上仍然是大片的胡蘿蔔田與產業道路,最寬的道路不過就是單線道雙向通車的小路。而台積工廠的正前方仍然是一大片結實纍纍的高麗菜田,但是佇立在高麗菜田中央的晶片廠,已經為悄悄地為這片阿蘇山腳的田園牧歌帶來難以想像的改變。
因應台積電一廠即將竣工,台灣來的工程師團隊已經進駐,小鎮菊陽町的町役場剛剛掛上了中日文雙語版的大幅布條歡迎台積電的到來。
我們訪問熊本商工會議所,這個熊本最大的工商團體組織的會長久我彰登先生一再地說:「台積電的到來,是為熊本帶來明治以來的天光」。
正如同明治維新一樣,熊本人再次在不安與期待中迎接台積電的到來,他們在不太習慣中逐漸學習東京的媒體用「矽島(シリコンアイランド)」稱呼自己。
而每週十二班從台灣飛來的飛機,不只讓這個閑靜的國內線機場成為了繁忙的國際機場,台灣人也先一步帶來了銀行和當地暴漲了五倍到十倍的不動產市場。
熊本縣為了台積電,跟中央政府巨幅擴增了基礎建設預算,除了預計將把台積工廠前方的單向通行二線道拓寬成六線道大路、機場到台積電工廠間也將鋪設電車軌道。而熊本縣廳的官員們更直接告訴我們:「我們會把交通、水電等基礎建設都準備好。」「不只是台灣企業,我們希望台灣的大學和研究機關也來熊本設立分校。」
地緣政治三十年一個週期風水輪流轉,美中競爭改變了世界經濟與供應鏈的地景。今天熊本的景象,或許就像三十年前的中國廣東、上海吧。而天上掉下來的台積電,真的會給熊本乃至於停滯了三十年的日本帶來天光嗎?
※本文作者為國科會新智庫「科技民主與社會研究中心」半導體產業政策研究組(DSET-SEMI)組長。美國康乃爾大學法學碩士與京都大學法學博士,旅居日本十五年,曾擔任日本京都大學法學院助理教授、美國大學費正清中心博士後客座研究員與日本中央政府科技產業政策智庫研究員,參與日本政府科技政策與經濟安全法制制定,專攻地緣政治與經濟安全之相關法制與政策議題。
※本文同時發表於上報。
相關文章
贏得馬拉松,而非短跑:《科技與大國崛起》作者Jeffrey Ding訪談
作者:賴又豪
2025 年 1 月 10 日
川普2.0 半導體產業政策動態(3):DSET訪問馬修・特平(Matthew Turpin)
作者:趙芳儀
抖音禁不禁?台灣的自由主義管制困境
作者: 黃凱紳
2025 年 1 月 9 日
2024 年 2 月 16 日
台積電北進──熊本迎來「明治時代以來的天光」?
作者:張智程
美中科技戰將世界局勢打進科技地緣政治時代,在各國政府與客戶的要請下,台積電走向海外佈局的第一座晶片廠即將於下週六2月24日落成日本熊本縣菊陽町。
在開幕式前夕,我們在熊本儘可能訪遍了熊本縣從政治菁英、行政官僚、半導體業者、中小企業經營者、乃至一般世代生活在熊本的人民,為黎明前夕留下詳細的紀錄與分析。
從紅蘿蔔到半導體
熊本是日本第五農業大縣,在台積電宣布在熊本菊陽町設廠之前,這個阿蘇火山山腳下的小鎮,因受惠於火山灰由河川沖積而覆蓋的黑土而以出產紅蘿蔔馳名日本全國,因此菊陽町的町徽也理所當然是一株可愛的紅蘿蔔。
2021年,日本受困於新冠疫情,好不容易爭取主辦的東京奧運被迫在不接受觀眾入場的前提下延期舉辦,全國上下愁雲慘霧。而日本全國高度倚賴的汽車產業更因為晶片供應鏈在疫情期間的寸斷而雪上加霜。在日本經產省兩年多來懸命的交涉之下,台積電電擊般宣布將與他們在日本最大的客戶索尼合作,在日本成立持有過半股權的子公司Jasm,並且在熊本縣菊陽町的工業團地設廠。
不安與期待
或許正是因為一切發生得太過突然,在這個沒有人知道半導體產業會發展成什麼樣子的地方,根據熊本縣商工連合會的調查,熊本當地的中小企業經營者竟然有高達八成對於台積電在熊本打造晶片製造供應鏈對當地帶來的影響不置可否。而對台積電在熊本設廠感到擔憂的在地企業,最主要的原因竟然是台積電會打壞當地薪資行情:台積電在新進員工招募上開出了在熊本破格、乃至於比東京大企業也都破格的三十萬月薪的高薪。
熊本縣跟日本其他地方縣一樣,因為面臨嚴重的人口老化與中壯年人口外流,當地中小企業人手不足不足的問題極為嚴重,而中小企業資金力有限,自然也無法負擔員工較高的薪水。
但我們也在熊本遇到了一群來自東京的30歲世代日本菁英創業家,已經早一步搬到熊本築夢。他們出身日本名門大學、在商社、中央政府、律師事務所等任職後到海外留學,並且又重新回到日本大企業或外資企業最前線衝刺,在日本政府傾舉國之力要讓半導體產業復活之際,毅然脫下筆挺西裝從東京搬到熊本創業。
日本半導體在進入21世紀以後就隨著20世紀稱霸世界的日系綜合電機企業凋零而全面倒地。二十年前開始日本優秀的年輕人就不再選擇這個產業,如今堅守在半導體產業的老兵,最年輕的也都超過50歲。
台積電來了,將三四十歲的企業菁英帶來創業,將20歲的年輕人重新帶回半導體產業,先不論日本經產省傾全力砸錢希望台積電赴日到底是否可以將先進製程的技術帶回日本,成事的關鍵終究在人,有人進來,一個產業才會有希望。
矽島天光
從熊本機場開往台積工廠,沿路上仍然是大片的胡蘿蔔田與產業道路,最寬的道路不過就是單線道雙向通車的小路。而台積工廠的正前方仍然是一大片結實纍纍的高麗菜田,但是佇立在高麗菜田中央的晶片廠,已經為悄悄地為這片阿蘇山腳的田園牧歌帶來難以想像的改變。
因應台積電一廠即將竣工,台灣來的工程師團隊已經進駐,小鎮菊陽町的町役場剛剛掛上了中日文雙語版的大幅布條歡迎台積電的到來。
我們訪問熊本商工會議所,這個熊本最大的工商團體組織的會長久我彰登先生一再地說:「台積電的到來,是為熊本帶來明治以來的天光」。
正如同明治維新一樣,熊本人再次在不安與期待中迎接台積電的到來,他們在不太習慣中逐漸學習東京的媒體用「矽島(シリコンアイランド)」稱呼自己。
而每週十二班從台灣飛來的飛機,不只讓這個閑靜的國內線機場成為了繁忙的國際機場,台灣人也先一步帶來了銀行和當地暴漲了五倍到十倍的不動產市場。
熊本縣為了台積電,跟中央政府巨幅擴增了基礎建設預算,除了預計將把台積工廠前方的單向通行二線道拓寬成六線道大路、機場到台積電工廠間也將鋪設電車軌道。而熊本縣廳的官員們更直接告訴我們:「我們會把交通、水電等基礎建設都準備好。」「不只是台灣企業,我們希望台灣的大學和研究機關也來熊本設立分校。」
地緣政治三十年一個週期風水輪流轉,美中競爭改變了世界經濟與供應鏈的地景。今天熊本的景象,或許就像三十年前的中國廣東、上海吧。而天上掉下來的台積電,真的會給熊本乃至於停滯了三十年的日本帶來天光嗎?
※本文作者為國科會新智庫「科技民主與社會研究中心」半導體產業政策研究組(DSET-SEMI)組長。美國康乃爾大學法學碩士與京都大學法學博士,旅居日本十五年,曾擔任日本京都大學法學院助理教授、美國大學費正清中心博士後客座研究員與日本中央政府科技產業政策智庫研究員,參與日本政府科技政策與經濟安全法制制定,專攻地緣政治與經濟安全之相關法制與政策議題。
※本文同時發表於上報。
相關文章
贏得馬拉松,而非短跑:《科技與大國崛起》作者Jeffrey Ding訪談
作者:賴又豪
2025 年 1 月 10 日
川普2.0 半導體產業政策動態(3):DSET訪問馬修・特平(Matthew Turpin)
作者:趙芳儀
2025 年 1 月 10 日
抖音禁不禁?台灣的自由主義管制困境
作者: 黃凱紳
2025 年 1 月 9 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