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 年 6 月 14 日

評估中國的綠能力:以電動車為例

作者:施懿倫

關鍵詞:綠能力 電動車
目錄

摘要

本報告以電動車為例來評估中國的綠能力(Green Power)。本文將簡要討論在美中競爭中,科技戰的範圍已經明確延伸到淨零科技領域,其中以電動車的生產與跨國貿易最為明顯;類似的發展也不僅限於美國與中國之間,已經成為歐盟政治的重要議題之一。西北歐和美國都同樣擔心中國日益強大的電動車製造能力以及相對應的能源與國家安全議題。本文以美國商務部部長Gina Raimondo的一段演講來展示淨零科技在美中對抗的明確政治化。第二部分,本文將回顧中國電動車發展的政策歷程,始於中國第十一個五年計劃(十一五計劃,2006-2011年)期間,於胡錦濤-溫家寶政府時期;同時,我指出有助於中國電動車的兩個制度性特徵,包括多元的融資管道(以外國投資人最關鍵)以及在城市層次的政策實驗空間。第三部分,我將具體討論中國在全球電動車供應鏈裡的重要性,除了電動車生產,也包括從原料生產到精煉(refining)以及電池製造能力等面向。在未來的報告撰寫上,我也將以政策發展歷程、制度性特徵,以及全球供應鏈等面向探討並評估中國在其他淨零科技的種樣性,包括風機以及太陽能板。

導言

2021年起,曾為新創投資人的Gina Raimondo拜登就職時就任商務部長。上任以來,Raimondo在多所大學和智庫就提升美國經濟競爭力發表了幾次公開演講,討論了在中美競爭中的政府經濟政策和戰略。2024年年1月30日,她在象徵著二戰後跨大西洋合作的智庫Atlantic Counci出席時便主張,美國應該與盟友如日本和歐盟一起,利用出口管制來阻止中國獲得最先進的半導體設備以及電動車。[1] 對於後者,Raimondo強調,中國製造的電動車在歐洲市場的突出是由於中國政府的補貼,這扭曲了國際貿易體系,並引發了國家安全擔憂。她重申了背後的考慮在於國家安全而非追求利潤:

「忘掉貿易吧、忘掉關稅、忘掉經濟學。我只談國家安全。我們今天早上和福特的CEO Jim Farley談過。一輛先進的電動車和一輛自動駕駛車裝滿了成千上萬的半導體和感應器(sensor)。這輛車收集了大量有關駕駛、車輛位置、車輛周圍環境的資訊。我們希望所有這些資料流向北京嗎?這是給我們大家的一個問題。所以,這不過是個關於電動車的一個例子(…)美國和歐洲的經濟利益,但更重要的是經濟利益和國家安利益確實是高度相關聯的。所以我們要同時把人工智慧、晶片、量子、電動車等領域一併考慮並一起做。」

Raimondo的言論展示了美中競爭不僅僅是半導體製造商的單一問題,而是廣泛地影響到任何戰略性產業。值得一提的是,她在創業投資和商業領袖間的背景和雄辯能力,似乎讓美國對中國採取的國家安全戰略更具有說服力。[2] 事實上,拜登政府以及歐盟已經開始研擬對中國製造的電動車增加關稅。[3] 2023年10月開始,歐盟已針對中國的電動車展開反補貼調查。[4] 隨著電動車和綠能技術成為越來越重要的戰略性議題,我們必須發展出方法來評估中國的「綠能力(green power)」,特別是在本報告中提到的電動車。我將從其減碳的能力及其在全球經濟中的重要性來討論中國的綠能力,後者則包括其產品在全球市場和全球綠色供應鏈中的比重。[5]

中國製造電動車的市場重要性

除了Raimondo的言論,中國的電動車不僅已經做到可以大量生產,而且在中國和全世界許多市場都相當受歡迎。根據中國汽車製造商協會(海關總署)的數據,中國在全球的電動車銷量從2022年年度的12%增加到59%。在2023年年,中國售出了近第830萬輛「新能源汽車」,這一類別主要由全電動和插電式混合動力模型組成,同比增長33.5%,根據中國汽車製造商協會的數據。中國的電動車市場競爭激烈,至少有94個品牌提供超過300種模型。國內品牌占電動車市場的81%,其中比亞迪、上汽集團位居前列。同時,電動車充電基礎設施正在迅速擴展,促進了電動車市場的增長。在2022年年,超過80%的一線城市——如北京、上海和廣州的市中心區域安裝了充電站,而全國高速公路服務站有65%提供充電站。在2023年年,新增了超過300萬個新充電站供使用,包括930,000個公共充電站和2,450,000個私人充電站。[6] 截至2023年年11月,這個數量累計達到860萬個充電站。根據Carbon Brief網站報導,在中國國內,新能源汽車的總體數量與汽車總佔比都顯著成長(中間圖與右圖)。在中國以外的市場,例如,在德國,2023年年1月到3月,從中國進口到德國的電動車占比為28.2%,與上一年同期的7.8%相比。[7] 普遍趨勢顯示,中國電動車在歐洲市場的存在顯著增長,2023年年第四季度市場份額從2019年年度的0.5%增加到9.3%。[8] 中國電動車出口到歐洲的比例佔其出口比約有三分之一。[9]

圖片來源:CREA。

圖1、Production and sales of ‘new energy vechicles’ are surging in China。

中國電動車夢簡史

中國電動車在今日全球市場的日益成長,必須追回到在胡錦濤-溫家寶期間的第十一個五年計劃(2006-2011年)。從當時開始,中國政府大力推動發展電動車,目標是「自主創新」,減少對外國技術的依賴(Gallagher 2014:54-61),屬於一種典型發展型國家產業政策邏輯。[10] 這一政策議程伴隨著更早以前中國科技部的研究投資。從2001年年開始作為一個更廣泛的「863高技術」研究計劃的一部分,中國科技部開始了比較系統性地電動車研究。正如政治經濟學者Fuller指出,科技部已成為促進企業內技術能力的主要政府機構(Fuller 2016:94-95)。[11] 值得注意的是,在當時,並不是每個國家都將電動車視為優先事項。例如,美國當時正專注於研究氫燃料電池技術的研發計畫FreedomCar RD&D program(Gallagher 2014:55)。今天的中國電動車產業源於其發展強大國家汽車工業的夢想。然而,現存的領先廠商(日本、美國和德國)使這一目標非常有挑戰性。一種方式是規避由汽油汽車(即內燃機)領先國家創造的障礙。根據The Fletcher School的能源學者Kelly Sims Gallagher的研究,其訪談對象表示,追求電氣化道路有助於避開這一障礙(Gallagher 2014:56)。至于混合汽電的技術,由於日本創造了專利障礙,中國幾乎無法追趕(Gallagher 2014:56)。因此,追求純電動的汽車似乎便成為中國想要實現的汽車工業夢的唯一一條途徑。

制度特點#1:財政/金融誘因

在中國,這樣的產業政策要成立,時常需要地方和中央政府之間的有效合作。一個重要特點是提供金融與財政上的誘因,包括政策補貼、稅收優惠、土地和設備提供等,這些政策措施促成了中國自2009年開始的國內電動車市場的形成。一份研究報告顯示,「2009-2022年期間,中國在電動車補貼和稅收優惠上花費了超過2000億元人民幣(約280億美元)。 」[12] 除了電動車製造商外,政府還在2009年年制定了政策,鼓勵消費者購買電動車。這些措施包括折扣、免稅稅和電動車牌照豁免;由於在中國獲得燃油汽車的牌照是很困難的,車牌豁免對於中國消費者來說非常關鍵。[13] 儘管如此,我們必須持平地說,國家主導的政策並非中國電動車發展故事的全貌。

政治經濟學家Douglas Fuller主張他所稱的「混合體」或「潛龍(hidden dragon」概念,對於我們分析電動車在中國的發展來說相當切合,這組概念指的是那些吸引國際投資者資本的中國本地公司(Fuller 2016)。[14] 對Fuller來說,這樣的公司通常比國家直接控制的國內公司表現更好,他將這種類型的公司稱為「紙老虎(paper tigers)」,上汽集團就是一個例子。比亞迪——中國最大的電動車公司則是一個「潛龍」的例子。比亞迪的首批投資之一來自沃倫·巴菲特的公司Berkshire Hathaway,後者隨後成為比亞迪的主要股東,持有公司10%的股份。[15]

制度特點#2:實驗

中國在電動車發展方面的另一個制度優勢是其廣泛設置的公共交通系統。電動車的引進始於中國的公共運輸系統。美國著名的智庫the Center for Strategic and International Studies的資深研究員Ilaria Mazzocco便指出「中國有數百萬的公共交通工具,如公車、計程車等。為大量車輛提供了可靠的契約,從而電動車提供了穩定的收入來源。」。[16] 許多城市在其公共交通系統中與領導的電動車廠商合作。其次,不少市政府讓電動車牌照變得非常容易,不同於傳統燃油汽車的牌照申請,「對於決定購買電動車的人來說,「申請牌照這個過程基本上被豁免了。」[17]

中國控制了全球電池供應鏈

除了電動車的發展,我還要指出,中國已經透過控制電池下游部門的大部分原料和製造過程,因此成為鋰電池製造過程的領導者。一個例子是,中國擁有世界上大部分鋰離子電池精煉能力(IEA 2022)。另一方面,相較之下,歐洲雖然擁有全球超過四分之一的電動車組裝,但除了鈷加工佔20%外,幾乎沒有控制當地的供應鏈(IEA 2022:2)。除了採礦部門,中國在從加工電池組件、電池生產到電動車生產的大部分電池供應鏈中佔據主導地位。以原料加工部門來說,主要集中控制在幾家公司手上,這五家公司負責全球三分之四的生產能力——「通常精煉由採礦公司連同提取一起完成。」(IEA 2022:23)。而中國企業已經發展出加工和精煉鋰的能力。同樣,在需要技術將從原料加工中產生的高純度化學品(如氫氧化鋰和硫酸鎳)轉化為電池活性材料的電池組件生產領域,中國有三個主要玩家:天津巴莫科技(中國)、深圳市德方纳米科技(中國)和寧波杉杉(中國),以及來自日本的住友企業。最後,在電池單元和電池組生產方面,一個高資本密集和能源密集的過程,寧德時代連同LG新能源(LG Energy Solution)和松下是2021年年的前三大生產商。 (IEA 2022:24)簡而言之,中國在全球電動車電池生產中的份額為76%(IEA 2022:34)。

小結

今天電動車已成為氣候變遷和綠色產業發展的重要指標。 2023年年,根據Carbon Brief的分析,中國的電動車生產快速增長,其中大約三分之一的產量在中國。[18] 在中國生產的絕大多數電動車都在國內銷售,但出口量正在迅速增加,比亞迪今年早些時候大約出口了其生產量的20%。[19] 儘管今年已有許多中國電動車在全球市場出口疲軟的現象,[20] 不少媒體也提及中國電動車也有明顯的產能過剩(overcapacity)的趨勢,[21] 且開始有不少相關辯論。[22] 與此同時,隨著市場成熟,中國在2023年開始從政策驅動需求轉向市場驅動需求;[23] 在國際上則面對越來越大的加收關稅等抵制壓力,在歐盟相關的討論已不限於電動車,也涵蓋例如太陽能面板等其他綠能科技。[24] 未來,這項研究回顧可以應用於其他綠能技術,如風機、太陽能面板等,在日益白熱化的中、美與歐洲間的地緣政治角力中以更全面檢視中國綠色能力圖像。


[1]https://www.atlanticcouncil.org/commentary/transcript/gina-raimondo-and-margrethe-vestager-on-transatlantic-approaches-to-trade-ai-and-china/
[2]https://www.wsj.com/politics/policy/everyone-wants-to-talk-to-gina-raimondoeven-china-38629492
[3]https://www.bloomberg.com/news/articles/2024-03-06/eu-moves-toward-hitting-china-with-tariffs-on-electric-vehicles; https://www.bloomberg.com/news/articles/2024-05-10/biden-poised-to-impose-tariffs-on-china-evs-strategic-sectors
[4]https://www.bloomberg.com/news/articles/2023-10-04/eu-formally-opens-anti-subsidies-probe-into-evs-made-in-china
[5]https://macropolo.org/analysis/china-electric-vehicle-ev-industry; https://hbr.org/2024/01/3-drivers-of-chinas-booming-electric-vehicle-market
[6]https://www.carbonbrief.org/analysis-clean-energy-was-top-driver-of-chinas-economic-growth-in-2023/;
[7]https://www.reuters.com/business/autos-transportation/share-e-cars-imported-china-into-germany-more-than-triples-2023-05-12/; 也可見Caixin Global報導:China to ‘Consolidate, Enhance’ Global Dominance in Smart Cars, Premier Says March 6, 2024 https://www.caixinglobal.com/2024-03-06/china-to-consolidate-enhance-global-dominance-in-smart-cars-premier-says-102172508.html
[8]https://www.atlanticcouncil.org/blogs/new-atlanticist/china-has-become-an-electric-vehicle-export-behemoth-how-should-the-us-and-eu-respond
[9]https://www.bloomberg.com/news/articles/2024-03-06/eu-moves-toward-hitting-china-with-tariffs-on-electric-vehicles
[10]Gallagher, Kelly Sims. 2014. The globalization of clean energy technology: Lessons from China. MIT press.
[11]Fuller, Douglas B. 2016. Paper Tigers, Hidden Dragons: Firms and the Political Economy of China’s Technological Development. 1st edition. Oxford: Oxford University Press.
[12]https://chinadialogue.net/en/business/life-after-subsidies-for-chinas-evs
[13]Ibid; https://www.technologyreview.com/2023/02/21/1068880/how-did-china-dominate-electric-cars-policy/
[14]Wu 2022和Lei 2023分別提同類似的觀點。見Wu, Jiemin, and Stacy Mosher. 2022. Rival Partners: How Taiwanese Entrepreneurs and Guangdong Officials Forged the China Development Model. Cambridge, Massachusetts: Harvard University Asia Center以及Lei, Ya-Wen. 2023. The Gilded Cage: Technology, Development, and State Capitalism in China. Princeton, NJ: Princeton University Press.
[15]https://www.ft.com/content/22527628-733e-4188-9678-ab3210fdb1ba
[16]https://www.technologyreview.com/2023/02/21/1068880/how-did-china-dominate-electric-cars-policy/
[17]ibid.
[18]https://www.carbonbrief.org/analysis-clean-energy-was-top-driver-of-chinas-economic-growth-in-2023/
[19]https://finance.yahoo.com/news/chinas-ev-exports-soar-despite-200000048.html
[20]https://www.bloomberg.com/news/articles/2024-03-26/china-s-ev-exports-to-eu-slump-at-start-of-year-amid-probe
[21]https://asia.nikkei.com/Spotlight/Electric-cars-in-China/China-s-EV-overcapacity-spurs-global-fears-of-more-price-cuts
[22]https://www.high-capacity.com/p/chinas-overcapacity-reveals-two-different?utm_source=publication-search
[23]https://chinadialogue.net/en/digest/china-ends-electric-vehicle-subsidies
[24]https://www.bloomberg.com/news/articles/2023-10-04/eu-formally-opens-anti-subsidies-probe-into-evs-made-in-china

分享此文

相關文章

專家評論
國防科技

烏俄戰場上的小型軍民兩用無人機

作者:吳迪

2024 年 6 月 17 日

國際動態專家評論
國際議題

印度大選/莫迪失勢「慘贏」 第三任挑戰大

作者:劉奇峯

2024 年 6 月 15 日

國際動態專家評論
資訊安全

新加坡打擊假新聞立法效果之回顧

作者:廖育嶒

2024 年 6 月 10 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