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 年 9 月 18 日

從關鍵晶片到國際鏈結:台灣無人機形塑非紅供應鏈的關鍵戰略

作者:賴俊魁

目錄

特別感謝:DSET張智程執行長、李旻臻博士研究員、黃凱紳研究員的建議讓此文更完善。

科技地緣政治帶來的機會與挑戰

近年來,隨著台灣執政黨的更迭,中國對台灣的軍事威脅愈發強烈。中國頻繁的軍事演習和戰機擾台行動,對台灣的國防安全構成了嚴峻挑戰。這種情勢促使台灣在國防自主方面進行更多的思考和行動。另一個關鍵背景是歷時多年的俄烏戰爭,無人機在這場戰事衝突中的出色表現,顯著改變了現代戰爭的格局。無人機在情報收集、戰場監視和精確打擊中的應用,充分體現了不對稱作戰的重要性。對台灣而言,這一改變意味著需要更深入地探索和制定無人機發展策略,以應對來自中國的威脅。台灣必須確保無人機技術和產業的發展不受中國影響,這也是本文將深入探討的核心議題。

(圖片來源:本中心)

台灣的無人機藍圖

台灣的無人機發展面臨多重挑戰。首先,國內的軍用無人機市場需求有限,僅靠國防部的訂單難以支撐整個產業的發展。商用無人機市場方面,國際市場基本上被中國大疆(DJI)佔據,市場佔有率接近七成,使台灣廠商難以突破這一市場壟斷。因此,台灣的無人機發展需要定位於平時商用、戰時軍用的雙重用途模式。在平時,無人機可用於災害勘查、農業監測等商業用途,而在戰時則可用於偵查、打擊等軍事用途。

此外,國內針對無人機的相關法規和管理也存在不足。例如,試飛紅區的相關法規對於國內業者來說缺乏明確且友善的規定,這對技術研發和測試造成阻礙。人才短缺也是一個主要問題。無人機產業需要大量的專業技術人才,而這些無人機關鍵技術人才往往與其他高科技產業人才缺口相互競爭,導致人才供應不足。這些問題限制台灣無人機產業的進一步發展。

從晶片到國際鏈結

儘管面臨眾多困境,台灣的無人機產業仍有許多發展機會。雖然台灣尚無法自行製造完整的無人機,許多關鍵技術需要與其他國家合作,但這也為國際鏈結提供契機。國際合作可以幫助台灣建立健全的非紅無人機供應鏈,確保技術和資源不受中國影響。

台灣在半導體晶片領域具有強大的競爭優勢,尤其是在無人機的關鍵晶片方面,如定位和通訊技術。台灣應利用這一優勢,鏈結到其他關鍵技術和晶片的國際廠商合作,例如慣性測量單元(IMU)、遙測和飛行控制系統等。通過這些以晶片為導向的關鍵技術國際合作,台灣可以在全球無人機產業中建立自己的戰略位置,並推動非紅供應鏈的發展,確保無人機技術的自主性和安全性。

在DJI近乎壟斷市場的狀況下,台灣無人機廠商在國際鏈結的模式上斬獲成功模式,如經緯航太無人機,透過與國外廠商的合作,展示其在國際市場中的適應能力和競爭力。中光電智能機器人公司成功地整合過去自身在軟硬體的優勢與技術,並在國際市場上占據了穩固的地位,成為台灣科技戰略的重要支柱。透過差異化競爭與自有品牌,配合強大技術研發和國際行銷策略,雷虎科技成功打入國際市場。最後漢翔無人機成功模式依賴的是優異航電與系統整合技術,透過國際合作快速進軍市場,並結合國內航太供應鏈,針對不同客戶需求開發偵測與干擾裝備,以提升防禦能力。

台灣無人機的非紅供應鏈關鍵三策略

為了實現無人機產業的非紅發展,台灣可以採取以下三項策略。首先,去除無人機產業中的紅色供應鏈,即避免使用來自中國的關鍵零部件及技術,確保供應鏈的安全和自主。其次,對於試飛紅區的法規,應進行全面的考量及調整,以支持國內無人機技術的研發和測試。這將有助於推動技術進步和市場發展。最後,必須加強人才培育,尤其是無人機關鍵技術的操作人員和飛手的培育。通過提供專業的教育和培訓,填補人才缺口,為產業發展提供堅實的人才基礎。

(圖片來源:本中心)

結論:從無人機非紅供應鏈到安全供應鏈韌性建立

面對中國的軍事威脅及國際市場的競爭,台灣無人機產業必須走出一條非紅供應鏈的發展模式。藉由加強國際合作、優化法規管理和培養專業人才,台灣可以建立健全的無人機供應鏈,確保技術的自主性及安全性。在這個過程中,無人機產業不僅是國防自主的重要組成部分,也將成為台灣科技創新的新亮點,為國家安全及經濟發展提供堅實的支持。

透過專家會議與技術交流,法規支持與政策協調,美國能協助台灣建立獨立於中國的非紅供應鏈,並進一步確保關鍵技術和零組建的供應安全。具體措施包括促進雙邊企業在無人機核心技術如晶片、定位和通訊技術上的合作,形成穩定可靠的供應鏈體系。這將有助於提升台灣無人機技術的自主性和安全性,同時增強美台在科技地緣政治中的競爭力。

分享此文

相關文章

專家評論
半導體

從孤立霸權到多邊協作:拜登政府的外交與國安政策回顧(上)

作者:易大為

2024 年 7 月 25 日

專家評論
半導體

台積台股受川普發言連累,台灣應如何回應川普的「保護費」說?

作者:張智程

2024 年 7 月 18 日

專家評論
淨零科技

一位氣候科學家成為墨西哥總統之路:能源自主與綠色轉型的契機?

作者:呂采穎施懿倫

2024 年 7 月 12 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