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新消息

DSET研究員投書《未來城市》,倡設數據交易所,厚植台灣資料主權

隨著科技日新月異,全球已從大數據時代邁入以AI技術為核心的工業4.0時代。DSET民主治理組海外研究員呂佳霖近期投書《未來城市》,分別以「資料躍升全球戰略資源,治理模式成國家角力關鍵」「後數位政府時代,台灣關鍵戰場在民間」為題,深入剖析數位主權時代下的國際競爭態勢,並提出具體政策建議,強調建構高品質語言資料集對於強化台灣AI實力與資料主權的重要性。

呂佳霖指出,資料已取代石油,成為21世紀最關鍵的戰略資源,其影響力橫跨經濟發展、公共治理乃至國家安全。隨著AI驅動的產業革命加速,資料治理已不再只是技術問題,更是國家政策核心課題之一。「確保資料、資料流與資料基礎設施的安全與掌控,已成為支撐國家政策實施與社會基本功能的關鍵任務。」呂強調。

然而,資料的無形性、可移動性與可分割導致治理困難,促使各國紛紛推動資料主權,將資料納入主權治理範疇。此一轉變也凸顯出美中歐三大實體間資料治理模式的根本差異:美國強調市場導向與資料自由流通;歐盟以個人隱私為核心,構建嚴謹保障框架;中國則以國家安全為核心考量,強調國家對本土資料的掌控權。

呂佳霖觀察,台灣自1996年起推動電子政府,並逐步建置資料標準平台、「數位服務個人化(MyData)」平台與「跨機關資料傳輸專屬通道(T-Road)」跨機關通道等基礎機制,強化政府資料整合與服務效率。2024年起數發部更推動「數位皮夾」,整合各類證件並強調民眾自主資訊揭露,並籌設個資保護委員會以強化個資保障。

然而,呂佳霖分析,台灣資料治理仍面臨兩大挑戰:其一是本土高品質數據不足;其二是民間參與資料建設與應用的誘因仍不健全。AI訓練對資料品質要求極高,「若用低品質資料訓練的AI模型,必然伴隨者低品質的輸出。」

對此,呂佳霖認為,如何有效促進建立更多符合本土需求的資料庫,應是資料治理與政策規劃的首要議題。台灣應參考鄰近國家經驗,設立數據交易所,以促進資料市場透明、合法與有效運作。

數據交易所可活化沉澱數據、標準化資料的格式,降低資訊不對稱,增進資料供需雙方信任,促進健康有序的數據市場發展。政府亦應推動法適當的監理架構,如隱私保護、防範數據壟斷與確保數據流通安全,並透過公私協力,鼓勵企業與研究機構參與數據交易生態圈。

呂佳霖總結,透過政府政策引導、民間機構參與及市場機制完善,若能順勢發展出符合本土需求的數據交易機制,將有助於數據經濟的蓬勃發展、加速智慧科技應用的推進,進一步強化國家在資料主權上的競爭力。

分享此文

相關新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