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新消息

DSET 接受 TaiwanPlus 專訪 分析灰色地帶行動與海纜安全挑戰

科技、民主與社會研究中心(DSET)國家安全組海外研究員陳大楨於 8 月 19 日接受 TaiwanPlus 專訪〈New Report Shows How Taiwan Could Counter China’s Gray-Zone Activities〉,分享其上週發表之政策報告《暗流:台灣海纜安全的限制及展望》Undercurrent: Limits and Prospects of Submarine Cable Security for Taiwan)解析台灣海底電纜安全的威脅與挑戰。他強調,民主國家在面對此類挑戰時,政策關鍵在於確保「正當性」(legitimacy),並透過國際規範與既有制度加以回應。

在專訪中,記者首先詢問如何將報告中所強調的「正當性」與「透過國際規範回應」落實於實務操作。對此,陳大楨指出,民主國家應依循國際規範與制度行動,確保政策合法、合理並建立在可靠基礎上,這對國際社會與國內民眾的信任都至關重要。

進一步談及政策建議時,陳大楨強調,決策者必須取得具體且充分的證據,才能證明涉案船隻之隸屬國家,以及該船隻所採取的行為是否屬於灰色地帶行動。他說明,國際法對行為歸屬的舉證門檻極高,雖然習慣國際法允許提出反制措施(countermeasures),但適用範圍與強度需依個案而定,而前提就是「必須確保有足夠且正確的證據」。

針對記者詢問如何回應中國可能進行的海底電纜破壞行動,陳大楨提醒,「灰色地帶」不能僅作為籠統標籤,否則無法精準制定政策。他指出,台灣需仰賴更具體的情報蒐集,並運用國際規範下的既有工具,以提出中立且可執行的應對方案;同時,也必須強化與盟國的資訊共享,逐步凝聚政策共識,進而爭取更廣泛的國際支持。

陳大楨於報告中也列舉三項政策方向,供台灣與盟國擬定政策時參照:其一,透過「懲罰」路徑,在取得更具體情資、釐清涉案船舶與灰色地帶行為國的指揮關係後,援引習慣國際法下的反制措施,突破沿岸國管轄限制,直接對涉案船舶行使管轄;其二,透過「抵銷」路徑,在情資有限與規範掣肘下,運用單方政策工具,或結合友盟於國際合作場域加諸更嚴格的管制(如港口國措施、IMO合作),以間接削弱灰色地帶行為國的政策效益;其三,透過「回應」路徑,參照國際水域船旗國專屬管轄的合作模式,追究涉案權宜船旗國責任,並藉由國際協議要求其提出可接受的懲治方案,或授權他國代為調查管轄,逐步在盟友合作下爭取多數權宜船旗國同意,從而限縮灰色地帶行為國的操作空間。

分享此文

相關新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