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技、民主與社會研究中心」(DSET)邀請法國知名智庫「蒙田研究所(Institut Montaigne)」資深研究員Mathieu Duchâtel 發表「歐盟與中國關係下的經濟安全」演講。Duchâtel博士曾任歐洲外交關係委員會高級政策研究員、斯德哥爾摩國際和平研究所資深研究員等,亦曾以訪問學者身份在上海、台北、北京、日本等地研究。
Duchâtel博士指出,因當前全球經濟環境改變,歐盟內部越發關注與中國的經濟安全關係議題。隨著中國在經濟上的野心擴張,歐盟意識到必須採取策略,以應對潛在威脅。他引用歐盟委員會主席烏爾蘇拉·馮德萊恩(Ursula Gertrud von der Leyen)之發言,表達在對中國的戰略上要有清晰的風險認知,應該檢視歐盟自身在工業和國防基礎設施方面的韌性和依賴性。
歐盟與中國的關係從最初的合作,逐漸演變為系統性對手的態勢。2013年,歐盟和中國簽署了《2020合作戰略議程》,這是雙方合作的巔峰。然而,到2016年,歐盟開始強調互惠原則和公平競爭的必要性,並在2019年《歐盟-中國戰略展望》中將中國定位為合作夥伴、談判夥伴、經濟競爭者和系統性對手。經濟數據顯示,2023年歐中雙邊貿易額達到每日23億歐元,但歐盟對中國的貿易逆差在2022年達到3960億歐元。雖然歐盟在中國的直接投資(FDI)存量達到2336億歐元,但中國在歐盟的直接投資僅為69.9億歐元,顯示出雙方投資的不對稱。
Duchâtel博士表示,為了增強經濟安全,歐盟採取了一系列措施,包括軍民兩用出口管制(Dual-use export control)、外國投資篩選(FDI Screening)、反補貼措施和國際採購工具(International Procurement Instrument)等。這些措施旨在減少歐盟對外部經濟依賴,增強供應鏈韌性,保護關鍵基礎設施的安全,以及應對經濟依賴的武器化。
在電動車(EV)市場,2023年中國成為全球最大的汽車出口國,歐盟對中國電動車進行反補貼調查,但其競爭力是否基於中國政府補貼仍是爭議焦點。未來的決定因素包括歐盟內部規則、美國關稅和中國的報復措施。此外,歐盟正在考慮向外投資審查。2024年初將詢問公共意見,並在2025年秋季評估是否需要政策回應。歐盟還制定了《國際採購工具》來促進公共採購市場的互惠性,並對中國的醫療器械公共採購市場進行調查。
面對中國對陶宛的經濟脅迫,歐盟和美國採取了一系列反制措施,包括提供出口信貸和援助基金。這次事件突顯了價值觀外交的成本和收益問題。歐盟在經濟安全問題上與美國和日本等盟友加強合作。美歐貿易暨技術委員會(TTC)推動共同經濟安全議程,而日歐間之經濟對話則著重於供應鏈透明性和可持續性。
Duchâtel博士總結表示,歐盟正在尋求貿易和投資關係的重新平衡。面對中國,歐盟執行委員會成為經濟安全問題的關鍵角色,北約成員國在印太地區的安全問題上也會扮演重要角色,但歐洲在印太基礎設施項目中發揮重要作用的潛力仍有待實現。